基于病证结合的肝硬化诊治理论探讨与临床实践(2)
证候是中医学的基石,指疾病发生发展演变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价值表现。然而中医学自古即有“病”的概念,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3]各篇均以“辨病脉证治”为题,例如“辨黄疸病脉证并治”,凸显“黄疸”这一主症的疾病,描述其主症、病机、治法及不同病因的黄疸分类——如谷疸、酒疸、女劳疸等。并在病下分证,包括兼夹瘀血、虚损等不同,进行针对证候的治疗,随症加减,即体现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思想。“病”“证”关系是临床诊治的重点,“病证结合”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中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结合;中医与西医双重诊断模式;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结合[4]。随着时代发展,当下中医临床实践主要以第3种形式为主,所言之“病”大多指西医的病。诊断上,首先明确其所属何种西医疾病,包括病因、分期等情况,再病下分证,了解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治疗上,采取针对疾病的西医治疗,也采取针对中医证候的方药,这种病证结合、中西联用的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临床实践的普遍范式[4]。肝硬化也概莫能外。本文即结合我们近年来在肝硬化病证结合方面诊断治疗工作,进行相关归纳与思考。
1 病证结合是肝硬化诊治的现实需求与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肝病相关病毒学、免疫学、治疗学的发展,肝脏病学包括肝硬化疾病的诊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