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补肾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槲皮素,靶点,化合物,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姚 璇 时 晶 王 旭 倪敬年 魏明清 李 婷 田金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5种治疗AD的药物,4种是胆碱酯酶抑制剂,第5种是NMDA受体阻滞剂,它们只能短期改善症状,但不能延缓疾病进展[1]。AD的新药仍在不断研发过程中,候选药物多针对单一靶标或单一疾病相关途径,至今未取得突破性成果[2]。A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存在多个层次相互作用(基因、蛋白、细胞器、细胞、组织、整个机体、外环境),因此药物-蛋白作用的网络模型更优于线性的药物-蛋白模型,是AD药物研发的新思路[3-4]。
中医认为,AD的发生与肾虚有密切关系,肾亏之年,精髓乏源,髓海失养,神机失用,发为痴呆。同时老年脏腑虚衰,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除,蓄积体内,生痰生瘀,痰浊蒙壳、瘀阻脑络,使脑气与脏器不相连接,神机失用,便发痴呆。中药防治AD取得一定疗效,田金洲教授临床治疗AD取得一定疗效,其团队历时24个月的研究表明,中药联合AD常规治疗患者MMSE评分显著优于AD常规治疗[5]。其中药方剂的核心药物组成:人参、淫羊藿、远志、郁金已申请通过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8100067.33.0),命名为补肾方。补肾方治疗AD的生物学基础与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网络药理学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一门新兴、交叉、前沿的学科,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其系统性及整体性的研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靶点机制通路的研究方法难以解释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问题,使中药药物研发具有可预测性,为中医从经验医学转化为循证医学提供新的范例[6-7]。据此,本研究根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Network Pharmacology Evaluation Method Guidance-Draft[8],探讨补肾方治疗AD的潜在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补肾方主要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及作用靶点的确定 本研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http://tcmspw.com/tcmsp.php)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http://bionet.ncpsb.org)检索人参、淫羊藿、郁金、远志的主要活性化合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0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