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研究茯苓-白术药对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
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4小结
宋思源 舒 鹏(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210029; 2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 3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
胃癌是指发生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仅次于肺癌和肝癌[1]。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术后1年复发和转移率约为50%,而2年率则高达70%[2],而进展期胃癌五年生存率低于30%[3]。目前,进展期胃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4]。中医药以“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等在控制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药可调节肿瘤微环境,抗肿瘤[5]。
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茯苓多聚糖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反应,激活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督[6],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7]。白术味甘、苦,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白术中主要成分白术内酯成分具有抗肿瘤、镇痛等药理学效应[8]。李小芳等[9]研究发现白术内酯Ⅰ对胃癌细胞有促凋亡作用。
茯苓-白术药对配伍始见于张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10]。乔阳等[11]通过构建中医方剂治疗胃癌复杂网络发现茯苓、白术是胃癌治疗方剂配伍网络的核心药物。尽管已有诸多案例证实了茯苓-白术药对抗胃癌效果,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为研究中药配伍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阐述了茯苓-白术药对化合物的靶标及与胃癌相关的通路,系统分析了预期的靶标和分子机制,为新药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有效活性成分的获取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http://lsp.nwu.edu.cn/tcmsp.php)分别搜索“茯苓”“白术”,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