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神”论治失眠的理论启示和现代生物学依据
中医理论,1从“心神”角度论治失眠,2补益气血,平衡阴阳是从“心神”角度论治失眠的根本,3从“心神”论治失眠的现代生物学启示,4讨论与展望
薛 冰 宋永贵 杨 明 乐毅敏 艾志福 苏 丹(1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防治脑疾病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04; 2 江西中医药大学抑郁症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南昌,330004; 3 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04)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对人的睡眠生理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在2 000多年的诊疗实践中,中医药独具特色、安全性高、效果良好。除常规对失眠“症”的治疗,更加注重“证”的治疗,并结合脏腑、经络等从整体对失眠进行论治。因此,面对失眠这一复杂疾病的研究困境,以中医思维为根本,结合现代生物学研究最新前沿进展,梳理中医基础理论,可以用“法”求“理”,寻找防治规律,有助于今后挖掘更多防治方法、潜在治疗靶点和治疗药物。
1 从“心神”角度论治失眠
失眠在中医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与气滞、阴虚、血虚、气虚、血瘀、痰湿、火热等因素有关[8]。其病机总属于阴阳和营卫的失衡[9]。《灵枢·大惑论》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说明营卫的运行影响阴阳消长,从而决定了睡眠的昼夜节律和觉醒机制。而这正是制约现代医学对失眠进行有效治疗的关键问题,即对睡眠-觉醒机制的认识不足。中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年节律、四季节律、日节律的理论基础,从营卫循行规律进一步解读发病机制,强调人体协调自身与自然节律,是挖掘失眠防治机制的起始点。
1.1 以“心神”为核心的机体协调整体观 机体阴阳平衡,营卫循行规律,昼夜相交;当机体失调,多种病因出现,则营卫循行失和,阴阳难续。追本溯源,结合临床,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梳理。失眠的产生多由躯体性因素、心源性因素或二者相互作用所引起的[10]。躯体性因素如五脏病变等,可直接导致人体气血津液失常,形成病理性产物,从而扰乱心神;其所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又会影响脏腑,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同时,躯体性因素又可与情志过极、压力、劳倦过度等心源性因素相互影响,导致人体气血津液失常,产生病理性产物,导致邪气入心而致心神受扰不得眠[11-13]。见图1。
《医学读书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心神不足,精神则消。”心神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则能有序进行;心神失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