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菌群,肾脏,肠道,1肠道菌群的相关作用,2DKD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3靶向肠道微生物群提供新的肾脏保护治疗措施,4肠-肾轴中医理论解释,5中医药防治,6小结与展望
艾珊珊 韩 聪 崔 涛 周 乐 申 振 李祥宇 李 伟(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济南,25001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情迁延日久可引起肾脏损伤,进而发展至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这种疾病在临床上为隐匿性进展,患者常无明显不适。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进行性下降及微血管病变等为DKD主要特征,且疾病后期伴有多种并发症,甚而进展至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1]。国际糖尿病联盟第九版糖尿病地图集数据表明在全球成年人中(20~79岁)约有4.63亿人(9.3%)患有DM。其中,我国DM患者高达1.164亿,是全球DM患者最多的国家,DM相关医疗支出总额高达1 090亿美元[2]。30%~40%的糖尿病患者发展为DKD,患者数量为3 480万~4 640万,DKD患者较不合并DKD的DM患者病死率更高,且多为心血管疾病引起[3]。DKD所带来的病死率及社会负担仍居高不下,亟待寻求更完备的治疗方案。
DKD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有学说可以解释完全,主要聚焦在可能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变化的一些途径上,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糖脂代谢紊乱、内毒素累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促/抑纤维化细胞因子失衡等多个环节均参与其中,近年来肠道菌群的治疗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肾脏疾病的防治,尤其是DKD防治中,针对菌群失衡的靶向治疗成为新的治疗途径。
1 肠道菌群的相关作用
多种细菌、真菌、噬菌体等组成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一个遍及肠道黏膜表面的共生生态系统,即为肠道菌群。其中细菌是数量最多的微生物组分,正常状态下至少有1 000种不同种类的数量超过100万亿的微生物一直居住在人体中,并且与内部和外部环境相联系[4]。其主要的生理作用为:1)维持胃肠道的完整与功能,包括维持蛋白结构、抵御病原体等;2)免疫与炎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不仅通过产生多种代谢产物来调节宿主的免疫,还通过其细胞成分,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脂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肽聚糖、鞭毛蛋白和DNA等来调节,通过阻止病原体在肠道定植、调节炎症状态、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中和代谢废物等参与机体免疫途径;3)调节代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4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