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23年第21期
编号:209545
路志正教授湿燥理论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24年1月26日 世界中医药 2023年第21期
麦冬,津液,1湿燥的概念,2湿燥的证候,3由湿致燥的核心病机,4湿燥的治疗原则,5验案举隅,6小结
     刘成帅 周育平 张维骏 逯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2 山西中医药大学,太原,030619;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北京,101100)

    中医认为燥与湿作为重要的2个病理因素,来源有内外不同[1]。燥性干,湿性濡,作为六淫,各属阴阳,同时害人甚少,文献记载仅在夏末秋初之时,暑湿踞内未尽,新凉燥气相加,方能燥湿兼至,即何廉臣之谓“燥包湿”。最近有医家提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寒湿伏燥为病[2]。反观内伤疾病,湿郁化燥、湿热化燥、湿寒化燥等由湿致燥的现象却常见,其原因无外乎各种病理产物积聚,水液输布障碍,津液精血等阴性物质相对或绝对缺损[3]。路志正教授多年致力于湿病与燥证的证治研究,认为世人于湿病多发明,而于燥证未详究,更疏于论述由湿化燥,故创见性地提出内伤疾病“湿多燥亦多”“湿愈甚燥愈甚”的观点,并逐步凝炼为湿燥理论[4],验之临床,以解决隐而不显之燥,经久不愈之燥、与湿胶结难去之燥等。

    1 湿燥的概念

    湿燥是因湿致燥的简称。湿泛指一切痰饮水湿之邪。燥在中医学中有双重含义。一是燥象,即以干燥为主要表现的口鼻目干、皮肤毛发干燥等,是临床容易发现的燥;其次是燥证,泛指一切由于濡润不足导致脏腑功能障碍。如叶桂论胃燥多体现为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异常[5]。名老中医高忠英提出,胃燥更多是胃失和降,呃逆反酸,脘痞胀满,病理表现上就是黏膜淡白、腺体萎缩[6]。路教授指出湿邪的重浊性、郁闭性、黏滞性、弥漫性导致了其多变属性,可以表现出燥象和以燥为特征的脏腑功能异常。燥象诊断显而易见,但在错综复杂的湿证表现中甄别燥证的存在,从湿论燥,从湿治燥最难。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黄帝内经》以痿躄为肺热叶焦,以诸痉强直皆属于湿,其义最可思。”[7]

    2 湿燥的证候

    干燥是临床最易观察到的燥象,石寿棠认为燥胜则干,干则必缩,干则必硬、干则必动,干则必痿,故临床中将缩、硬、动、痿为特点的症状也归于燥邪为患[8]。

    路教授认为湿邪化燥最初主要表现在舌苔的变化上,舌苔变化以薄厚的变化为主,燥润为辅,无苔往往提示素体阴精匮乏。湿邪为患,苔厚或腻而微黄,但不满布、不呆板、不呆滞。脾胃津液被邪所郁,舌苔较平日为薄,被火热之邪所伤,方才舌苔少或无苔,若湿夹食积,或与燥屎相结,苔往往厚而腐腻,化燥则舌苔明显粗糙干燥,色白或黄或黑。舌质颜色的改变有助于判断湿、燥之邪的兼夹特性,兼寒则色淡白,兼热则红绛,绛而无苔为热入营分,绛而有苔为气机郁遏,热烁津液,若出现舌质干晦枯燥,往往属于疾病后期,或素体肝肾不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0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