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害分析及其对策
锐器,消毒,1护士职业危害分类,1物理性危害,2化学性危害,3生物性危害,4心理社会性危害,5其他因素,2防护策略,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2加强医院的行政干预,3加强职业防护教育,4使用安全医疗器具,严防血液传播性疾病,5严格执行消毒
关艳华(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在受感染的医护人员中,护士占63%,此数据为护士敲响了警钟。因此,对护士的职业危害进行调查分析,并制订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迫在眉睫。现将护士职业危害分类及采取对策分析如下:
1 护士职业危害分类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马来西亚Tan将护士的职业危害分为4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1]。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物理刺激和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1.1.1 物理刺激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因素包括电离辐射、噪声污染、锐器等。①电离辐射。据报道,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而可能引起致癌和遗传效应。紫外线照射经常用于病房、换药室、治疗室的空气消毒,照射时如防护不当可引起电光性皮炎,严重的可引起放射性白内障。高浓度臭氧的吸入也可引起胸闷、肺水肿等。②噪声污染。手术室的高频电刀、吸引器等医疗设备发出的噪声;急救车一般都是鸣笛行驶,速度快,刹车次数多;接诊时环境可能比较复杂,围观者多,噪声大;护士经常遇到不理解的埋怨、谩骂。长期频繁处于这样的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紧张、耳鸣、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头痛等症状。③锐器。临床护士执行的治疗和护理操作较多,随时有被刀、针、剪刀等锐器刺伤的可能。有研究表明,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HBV的感染概率为6%~30%,HCV的感染率为1.8%[2]。
1.1.2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OMSD)是指因从事生产劳动或其他工作而引起的肌肉骨骼损伤。其中最常见的是职业性下背疾患,其次是颈、肩疾患。OMD严重影响工作,威胁劳动者健康,是20~55岁职业人群劳动力下降的主要原因。WHO将2000~2010年确定为“骨与关节病十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5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