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导报》 > 2012年第34期
编号:1603910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白细胞介素-10因子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29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第34期
胶原酶,胞外基质,1基质金属蛋白酶,2白细胞介素-10,3结语
     傅向阳 喻 勤 罗伟生

    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广西桂林 541004;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白细胞介素-10因子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

    傅向阳1喻 勤1罗伟生2▲

    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广西桂林 541004;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肝纤维化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其发生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现已明确肝纤维化有可逆性。随着循证医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抗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也得到逐步的阐明。现已明确,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的不断生成和降解决定了肝纤维化的转归,在抗纤维化的众多细胞因子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0不仅可以使TGF-β1、E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下调,从而减少HSC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而且可以刺激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进而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本文将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白细胞介素-10的特征及其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肝纤维化;基质金属蛋白酶;白细胞介素-10

    肝纤维化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近年来对肝纤维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现已明确,肝纤维化是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活化为中心,细胞外基质(ECM)异常沉积为特征,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修复机制[1]。但这种修复却导致细胞外基质的异常且过量的沉积,肝窦内皮下出现基底膜,内皮细胞窗孔消失,肝窦呈毛细血管样改变,导致肝内血管的阻塞、混乱分隔的形成等组织形态学变化,形成门静脉高压,并进一步形成肝硬化。HSC在受到细胞因子的刺激后表现为较强的分化能力,可以表达神经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并可分化成脂肪细胞,而这种分化与星状细胞内贮存的维生素A有密切关系[2]。在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中,Kupffer细胞在起始活化中起重要作用,而肝细胞、血窦内皮细胞、肝星状细胞等都参与纤维化的形成。众多的细胞因子参与,形成细胞网络状作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已经活化的HSC可以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等以维持自身的活化,同时又可以通过旁分泌的形式刺激未活化的HSC,从而使HSC活化持续并不断放大,分泌胶原、非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即使此时去除病因,肝纤维化的发生也将持续下去。在抗纤维化的众多因子中,以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2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