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导报》 > 2013年第12期
编号:160330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木丹颗粒干预研究新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2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第12期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1多元醇代谢旁路异常活跃,2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3神经营养因子缺乏,4神经损伤与修复延迟,3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与临床研
     赵步长 赵 涛 赵明中▲

    1.西安步长心脑血管病医院心脏科,陕西西安 710082;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phy,DPN)在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据文献报道,有30%~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1]。在我国,糖尿患者群众多,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病变总计约2.4亿。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不仅皮肤感觉麻木、瘙痒,且部分患者还有明显的夜间疼痛,影响患者的休息与生活质量。近来,随着对DPN机制研究的深入,在防治策略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就DPN的特征、发生机制以及临床干预,尤其是中药木丹颗粒的防治作用做一综述。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

    DPN主要有多发性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肢端皮肤的感觉异常(包括麻木、针刺感、灼热及感觉丧失),呈“手套-袜子样”对称性分布。部分患者有疼痛过敏现象,往往成进行性的加重。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轴突萎缩、神经脱髓鞘以及外周感觉神经纤维的再生延迟,这与糖尿病患者的外周神经的损伤修复及再生过程的延迟密切相关。DPN中有10%~20%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疼痛症状,有疼痛的患者夜间睡眠差、情绪低落、体力活动减少,严重影响康复锻炼。少数患者也可出现单一神经病变,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或展神经病变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出现相对较早,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

    DPN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认为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的多种机制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尤其是糖代谢异常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2]。

    2.1 多元醇代谢旁路异常活跃

    糖尿病高血糖时,葡萄糖可不依赖胰岛素进入神经、视网膜或肾组织细胞中,经醛糖还原酶的催化作用生成山梨醇,并经山梨醇脱氢酶进一步转变成果糖。还原型辅酶Ⅱ(NADPH)是葡萄糖经醛糖还原酶催化生成山梨醇过程中的辅酶,NADPH的消耗导致一氧化氮(NO)合成减少,其结果是血管的血流量下降和大量自由基产生,造成神经损伤;另外,神经组织内不含果糖激酶,不能利用果糖,造成神经细胞内大量山梨醇和果糖堆积,细胞内高渗,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坏死。

    2.2 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

    糖尿病时,机体的蛋白可发生糖基化。葡萄糖分子的羧基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生成醛亚胺,后者发生结构重排,形成稳定的酮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逐渐的增大、聚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2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