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导报》 > 2013年第29期
编号:1602791
冠心病免疫相关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第29期
免疫调节,单核细胞,内皮细胞,1动脉粥样硬化起始,2固有免疫,3获得性免疫,4感染与ACS,5免疫性疾病与ACS,6临床应用研究,7总结
     吴明伟 刘惠亮

    武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 10003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具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1]。研究表明免疫机制贯穿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整个过程。揭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它的本质,运用免疫调节等新的手段对其干预治疗。本综述主要介绍冠心病的免疫学机制相关研究进展。

    1 动脉粥样硬化起始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阶段免疫反应便参与其中。目前认为,热休克蛋白(HSP)是动脉粥样硬化(AS)自身免疫过程的主要抗原之一。氧化应激在内皮细胞造成一系列“应激反应“以阻止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对抗细胞坏死,HSP即在该过程中产生。HSP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根据分子质量可归为五类HSP“100,90,70,60,40”kDa,其中 HSP60 家族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危险因素导致内皮细胞发生应激反应,产生HSP60,进而引发针对HSP60的自身免疫反应,启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相应的抗oxLDLIgG抗体和T淋巴细胞已经在冠心病患者循环中检测到,他们可作为冠心病的免疫标志物及其进展的良好预测因子[2]。

    随着血脂水平的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增高。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内皮下氧自由基增多导致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物。氧化后的低密度脂蛋白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由自身蛋白成分转变为抗原,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机制。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内皮下浸润浓度与血脂水平正相关。当LDL沉积于血管壁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开始形成。淋巴细胞在斑块扩大发展之前已经出现在这一受损区域,之后大量单核细胞聚集在内皮细胞下,绝大多数是激活的Th1淋巴细胞,还有巨噬细胞、肥大细胞[2]。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以导致内皮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释放出HSPs。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可以使LDL更容易氧化为oxLDL。羟自由基是一种很强的免疫激活抗原决定基。烟草中毒与羟自由基水平增多有关[3]。尼古丁可以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扩大,它可以激活斑块内的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

    2 固有免疫

    激活的单核细胞、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不但存在于破裂斑块而且存在于ACS患者的整个冠脉循环,表明固有免疫在ACS中具有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内皮细胞抵抗淋巴细胞黏附。炎症前刺激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激活内皮细胞释放黏附分子如平滑肌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P-选择素等介导了循环单核细胞和其他淋巴细胞的黏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2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