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与脑干和小脑梗死关系研究
1对象与方法,2方法,3统计学方法,2结果,1梗死类型分析,2血管影像分析,3讨论
熊 静 张 婕 韩剑虹 李佳敏 李馨蕊 田 红 朱榆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云南昆明 650101
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 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上段脊髓。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闭塞,导致其供血的局部组织急性缺血坏死。 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狭窄≥50%,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后循环梗死风险增加,特别是发病后第1个月[1-2]。在伴有大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后循环TIA 的患者, 发病后第1 周复发率高达8%~10%[1]。 目前对于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和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并没有显著区别,而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手段在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广泛程度远远低于颈内动脉系统狭窄, 其原因之一是难以评估椎-基底动脉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 非侵入性检查如多普勒超声, 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敏感性远远低于颈内动脉系统。 尽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被视为血管评估的 “金标准”,但其有创性限制了应用。 和DSA 动脉造影相比,三维CT 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可以无创、快速、敏感地显示椎-基底动脉全程和主要分支, 识别血管病变的部位、严重程度和进行病因分析,对于动脉硬化斑块也有很好的检出率[3],在探查严重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及闭塞方面比MRA 更为敏感[4]。 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的256 层螺旋CT 进行3D-CTA,分析54 例狭窄率≥50%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特点和脑干、小脑梗死部位和类型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得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回顾性收集2012 年8 月~2014 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3D-CTA 检查证实椎动脉狭窄≥50%的患者54 例,经MRI 确定有小脑或脑干梗死,DWI 成像确定为急性梗死。男32 例,女22 例,平均年龄(65.61±0.49)岁。
1.2 方法
1.2.1 头部MRI 扫描 采用1.5T 超导型MR 扫描仪(Siemens TrioTim)和头部12 通道线圈,梯度场强度为45 mT/m。扫描序列包括:T2WI、T1WI、DWI、FLAIR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1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