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导报》 > 2015年第4期
编号:1600944
“解学”之难,构建医学专业视野的大格局——访山东省疼痛研究会理事长、齐兽医院神经外科吴承远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2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第4期
坦桑尼亚,三叉神经痛,迎难而上,成为脑达移植学术带头人,放弃机会,援建坦桑尼亚神经外科,不遗余力,推进疼痛医学发展,薪火相传,兼收并蓄“解学”之难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刘志学

    “解学”之难,构建医学专业视野的大格局

    ——访山东省疼痛研究会理事长、齐兽医院神经外科吴承远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刘志学

    吴承远教授近照

    2015年1月11日,记者在一次医药卫生界的联谊活动上,邂逅了山东省齐鲁医院神经外科的吴承远教授。此前记者了解到,在专业领域,吴承远教授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胚胎小脑组织和细胞在受体脑内移植后存活并再生”,为神经细胞移植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还在国内较早主持开展了小脑移植研究,成为我国早期脑组织和神经细胞移植的学术带头人;由易声禹教授和他主编的中国首部《脑组织移植》专著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在医疗援外事业中,他和同事们一起创建了坦桑尼亚第一个神经外科。他在国内较早开展射频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为无数被“天下第一痛”折磨的患者解除了痛苦……

    窗外,冬日的暖阳照耀着大地;室内,群贤毕至的联谊会已近尾声。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本刊记者将吴承远教授请到了一个僻静的卡座上,就以上的诸多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迎难而上,成为脑达移植学术带头人

    行业内的很多同仁都知道,鉴于手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颅脑手术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尤其是脑移植,无疑是颅脑外科手术中的难中之难,甚至被很多人视为“禁区”。然而,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吴承远即迎难而上,开始在这一领域不懈探索。

    1965年7月,吴承远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此后被分配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了。那年,吴承远24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华,埋首学术研究的他由此开始了他的神经外科生涯。

    吴承远教授回'说:“那时颅脑手术器械如锯、钻、锤等远较现在简陋,要想开颅过程中不伤及脑膜以下,不仅需要主刀者手的灵巧和稳健,也需要主刀者刻苦训练形成的感觉。准确地探出病灶,拿开颅骨,取出血块,然后缝合——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了第一例手术。”吴承远的第一例颅脑手术尽管履险如夷,却几近完美,让老师和助手连连赞叹。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向更多未知的领域发起探索。

    转眼到了1987年,吴承远的医学学术生涯进入了一个视野更为广阔的阶段——当年,他公派奔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和佐治亚州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并以访问教授身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学术报告和合作科研工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9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