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导报》 > 2015年第15期
编号:1600407
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展望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7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第15期
病机,证候,1历代医家对阴黄证病因病机的论述,2近代医家对阴黄病因病机的认识,3阴黄证动物模型的复制研究,4总结与展望
     佟 欣 佟子林 赵法政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展望

    佟欣佟子林赵法政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制备水平是制约中药药性合理评价的关键所在,其直接影响药理活性结论的有效性。近年来,评价动物疾病模型的指标,仅停留在对静态而单一的生化指标的分析,这样的动物疾病模型,无法反映疾病对机体的整体影响和疾病发生、转归的动态过程,更不能客观地评价药效和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在对中医阴黄证形成本质考察的基础上,从历年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角度对已有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进行总结,为完善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提供研究思路。

    中医阴黄证;动物疾病模型;药效

    阴黄作为黄疸的一个证型,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最先提出“阴黄”这一概念。书中根据黄疸的临床表现不同进行分类。该书在对阴黄证症状进行详细描述的同时也阐述了其发病机制。阴黄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身目俱黄,头痛而不发热。疾病产生主要是由体内阴气盛而格阳于外,又外感热毒所致。阴黄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宋代政和中敕编《圣济总录》。宋代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中首次提出阴黄的病名。通过对临床治疗病案的分析与总结首次讨论了阴黄的辨证施治。至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清代医家顾松园、叶桂、沈金鳌在对前人治疗案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详尽地分析阴黄证的病因病机,并将辨证论治系统化,提出了治疗的原则,对现代临床上阴黄证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1]。

    1 历代医家对阴黄证病因病机的论述

    1.1脾虚寒湿学说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论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指出阴黄症是由于寒湿在里不解的缘故。《临证指南医案·蒋玉式按》中论述:“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浊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类证治裁·黄疸》论述:“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指出阴黄发病是由于寒湿困脾,治疗的重点应是健脾运湿。

    1.2脾肾亏损学说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论述:“阴黄之病何以然也,盖必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指出阴黄的发病是由于情志不遂,脾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黄疸之色即脾土之色。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由于脾肾亏虚所致的黄疸定义为黑疸。指出“色黑为劳”,“额上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