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证候分布特征及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证型,血瘀,1大肠癌证候分布特征,2大肠癌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3小结
蒋 倩 霍介格 王小宁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38;2.江苏省海安县胡集医院,江苏海安216600;3.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8
大肠癌证候分布特征及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蒋 倩1,2霍介格3王小宁3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38;2.江苏省海安县胡集医院,江苏海安216600;3.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8
通过文献检索,查阅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大肠癌证型分布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文献,总结证型分布特征及生物学基础,结果发现,大肠癌常见中医证型以及所涉及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别是:大肠癌湿热蕴结证和气血亏虚证患者与正常人的蛋白质表达有差异;VEGF、EGF基因表达差异可作为大肠癌脾气亏虚证客观量化的参考指标之一;大肠癌瘀血内证患者与外周血PTEN、CD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大肠癌肝肾阴虚证的分子基础涉及组建炎性细胞因子网络。大肠癌的常见证型的分布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用中医的证治疗癌症的现代策略。
大肠癌;证候;生物学基础
大肠癌是指原发于结肠、直肠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日渐攀升[1],当前,发病率居我国恶性肿瘤增长首位[2]。中医药的干预,不仅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放化疗结合可增敏减毒,在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复发转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大肠癌属中医学“肠痈疽”、“便血”等的范畴,历代相关文献中对此有详细记载[3]。中医药在治疗大肠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目前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这不利于大肠癌的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及普及。本文系统对大肠癌证候进行分类及分析生物学基础的文献,以初步加深对大肠癌的证候临床分布特点以及潜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的了解,进而为开展大肠癌证候学和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
1 大肠癌证候分布特征
以“大肠癌”、“中医药”、“临床研究”、“证”等关键词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Pubmed等相关数据库中中医药相关大肠癌研究文献,包括回顾性临床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前瞻性临床研究等。发现目前各医家对大肠癌采用的辨证标准不一,差异性较大。周岱翰[4]将大肠癌分为大肠瘀毒证、湿热下注证以及脾肾亏虚证三型治疗,虚实兼顾。孙桂芝将大肠癌辨证分为脾胃不和证、脾肾两虚证、心脾两虚证等型,以虚为主[5]。张代昭[6]将大肠癌分为瘀毒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双亏五型辨证论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6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