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病人生命是激励我不懈创新的动力
肝门,肝移植,外科
潘锋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陈孝平教授从医40多年,截至目前已完成近2万例肝胆胰疾病疑难手术。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科研实践中,陈孝平教授不断创新,提高了肝胆胰外科手术的适应证和安全性,在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使我国肝胆胰外科手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陈孝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做医生要有娴熟的技术、聪明的头脑和对病人的关爱,虽然无法记住所有病人的姓名,但应该记得的是病人的病痛。肝胆胰外科充满了风险和挑战,但挽救患者的生命是激励我不懈创新的最大动力。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1982年,我国国内恢复博士研究生招生,当时全国只有7个外科专家能够招收博士生,陈孝平有幸成为裘法祖院士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国内第一批本土外科学博士研究生。裘法祖院士告诫年轻的陈孝平说,选课题一定要对病人有意义,不能赶时髦,要在临床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转化医学思想的内涵提出比美国早了10多年。裘法祖院士“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教诲,为陈孝平40多年来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不断取得领先世界的创新成果指明了方向。
陈孝平教授介绍说,我国最早在1977年开展肝移植手术,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将病变的肝脏整体切除后植入一个新的供体肝脏,但其存在的问题是供肝严重不足,大约只可以满足1%的病人,而99%的需要换肝的病人没有肝脏来源,临床现实中需要创新解决这个问题。
陈孝平教授在临床上发现,很多中晚期的良性肝病病人,如Wilson病和糖原储积症,都是先天性肝脏单一代谢功能的缺陷,只要治好这一缺陷就无需切除肝脏。理论上,辅助性肝移植应该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的辅助性肝移植是不切除原有的肝脏,再移植一个整体的肝脏到腹腔,这就带来了如下两个问题:一是病人肝脏不切除,腹腔里没有空间放置新的供体肝脏;二是不利于建立可靠的血循环和通畅的胆道引流,影响新移植肝的长期存活,手术2个月失败率高达90%。
为解决上述难题,陈孝平教授认为,维持肝脏功能一般只需37%左右的肝脏,对于良性肝脏病变的病人来说,无需切除全部肝脏。1983年陈孝平教授提出了“采用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將自体的肝脏保留一部分,再腾出相应空间移植部分肝脏”的设想,并创新性地提出了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良性肝病的设想,率先建立了首个辅助性部分肝原位移植手术方式。陈孝平教授的创新思路是,把病人有病变的肝脏切除一部分再移植进去一小部分正常的肝脏而不是全肝,这一小部分肝脏可以来自病人的亲属,供肝体积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