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糖基化,线粒体,1心脏IRI,2肝脏IRI,3肾脏IRI,4脑IRI,5其他器官的IRI,6展望
易浩然 王 磊 祝恒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湖北武汉 430060
糖尿病是由环境及遗传因素共同引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目前,其较为公认的致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受损等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引发机体血糖代谢异常进而引发糖尿病。通常,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严重者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组织器官缺血一段时间,当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后,细胞结构破坏及功能代谢障碍反而比缺血时更严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临床综合征。IRI 可以造成急慢性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机体死亡。虽然恢复血流是必需的,但再灌注往往会引发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进而加重缺血损伤。研究表明可能与IRI增加血管渗漏,改变转录和细胞死亡程序,驱动组织中的白细胞滞留、炎症和氧化应激[1]相关。
糖尿病合并缺血-再灌注(IR)会使组织器官损伤更严重,如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是诱发脑卒中并促进其恶化的重要因素[2],心脏IRI 的病死率也更高[3]。近几年已有不少文献报道了糖尿病对器官IRI 影响的研究,作者对其中有关重要脏器IRI 的研究作相关综述。
1 心脏IRI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缺血性心脏病(IHD)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 倍[4],且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发生致命性心肌梗死的概率较大[5]。同时,有研究发现[6]糖尿病患者心脏在IR 后功能恢复明显,较非糖尿病恢复更好,心律失常发生也更少。这些现象表明心脏可能会适应糖尿病引起的改变,从而增加对缺血损伤的耐受性。Murarikova 等[6]用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在第8 天经过缺血30 min 及40 min 再灌注处理后,结果发现,糖尿病小鼠在IR 后心肌细胞线粒体Mg2+-ATP 酶活性完全恢复,而非糖尿病小鼠线粒体Mg2+-ATP 酶活性下降,糖尿病小鼠心脏缺血时活性氧(ROS)的形成明显低于非糖尿病心脏,且糖尿病心脏显示出更高水平的抗氧化酶MnSOD。线粒体在心肌收缩和存活所必需的ATP 生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