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导报》 > 2021年第6期
编号:509823
“阴阳学说”视域下的中医疮疡“半阴半阳证”理论探微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26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第6期
证候,1归古籍之论述,析“半阴半阳”之源流,1中医内科疾病“半阴半阳”之本意,2中医外科疮疡“半阴半阳”之本意,2以阴阳之特性,论“半阴半阳证”之内涵,1“半阴半阳证”源于阴阳之相对性,2“半阴半阳证”基于阴
     焦雨琦 党 赢 海 日 兰丹丹 李月炜 师建平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10

    在中医外科中,疮疡在广义上指所有发于体表的外科疾患,狭义上特指体表化脓疾病[1]。阴阳辨证是中医外科疾病的总纲,疡科诊病施治更是首重阴阳。自宋代著作《外科精要》首次用阴阳论外科疾病提出三种证型分类后,根据疮疡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脉象特点可辨为阳证、半阴半阳证和阴证。“半阴半阳证”是该病从阳证转阴证的过渡阶段,决定了疾病的转归,一旦发展为疮疡阴证,不但从治疗上十分棘手,在预后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抓住疮疡“半阴半阳证”这个关键转折点“透阴转阳”,也就抓住了整个疾病的发展动向[2-3]。

    “阴阳学说”在中医外科应用广泛,先秦两汉至两晋隋唐时期的大量古籍记载了中医外科对疾病阴阳变化的认识,《灵枢·痈疽》论痈疽发于阳与发于阴的转归,阐明发病阴阳与预后的关系;《脉经》《外台秘要》等著作总结各医家学术观点,深入思考外科疾病的阴阳属性,著名医家朱丹溪提出痈疽“阴滞以热治之,阳滞以寒治之”,通过阴阳属性来治疗外科疾病的思路;中医外科主要流派如正宗派、心得派、全生派将阴阳辨证作为核心提出了不同的学术理念[4]。疮疡属中医外科疾病的一大类,其发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即为“半阴半阳证”。本文在“阴阳学说”视域下,从阴阳角度对中医疮疡“半阴半阳证”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归古籍之论述,析“半阴半阳”之源流

    “半阴半阳”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宋代医家陈自明的《外科精要》[5]。而这一名词除了出现在疮疡的辨证论治记载外,幼科慢惊、儿科盘肠、内科黄疸、痧变肿毒、温热诸症等方面均有论述。

    1.1 中医内科疾病“半阴半阳”之本意

    《证治准绳》提及“慢惊证,眼半开半合,似睡不睡……身或热或凉,名半阴半阳合病”。清代《冯氏锦囊秘录》载:“小儿有盘肠者、亦有阴阳二症,阴则曲身而大便青沫,阳则怄体大叫……二症交互属半阴半阳。”儿科疾病的“半阴半阳”多指归属三阳经与三阴经的症状同时出现,发为不单为阳经证或阴经证而两经症状并见的疾病状态。另有《医门法律》论黄疸病症状不似阳疸阴疸者,是为“半阴半阳证”,治疗需退阴伏阳,阴退而后治阳。清代郭志邃撰写的《痧胀玉衡书》认为痧变肿毒有“半阴半阳”。《重订广温热论》提到湿温病原水火互结病状变迁,病情“半阴半阳”。这些医籍关于内科疾病“半阴半阳”的认识多为疾病带有阴阳属性症状的结合,或者阴阳属性症状不明显偏于阴或偏于阳,而表现为两者交互的中间状态。

    1.2 中医外科疮疡“半阴半阳”之本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