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砂仁,藿香,行气,1芳香药的历史源流,2芳香药的特点及临床应用,1宣散解表,2燥化湿邪,3行气解郁,4温经止痛,5芳香药的给药方法,3脾胃病治疗中大量使用芳香药的原因,1脾胃病的特点,2芳香药与脾胃病的关系,41
焦 娇 禄保平 王佳琦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脾胃病是指因脾胃无法正常进行受纳、运化、升降等所导致的一类病证,其病机主要包括升降失调、湿浊困阻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食生冷、辛辣、肥甘食物的机会增多,加之加班熬夜、嗜好烟酒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导致脾胃病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中医重视病证结合,尤以辨证为主,在脾胃病的治疗上有明显优势。数千年来历代医家总结脾胃病的治疗经验,芳香药在治疗脾胃病的药物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地位不容忽视。古代诸多文献对其早有论述,近现代医家运用芳香药治疗脾胃病效果颇佳。本文重点对芳香药的特点、在脾胃病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使用规律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展望,以期能够推动芳香药的开发、研究以及运用。
1 芳香药的历史源流
早在奴隶社会,酒作为一种芳香药已被广泛应用,出现了治病的药酒和祭酒[1]。春秋中叶以前已有采集艾叶以治疗疾病的记载。而较《诗经》稍晚的《山海经》中载有100 余种药物,其中即有芳香药物应用的明确记载,如认为熏草“佩之可以已疠”,杜蘅“食之已瘿”等。
在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芳香类药物做成的熏囊,说明西汉时期已有佩带香囊以辟秽消毒的做法。《神农本草经》中共载药物365 味,芳香药占10%左右,包括目前常用的木香、石菖蒲、麝香等,书中较详细地记叙了其性味、主治、功用等。另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载,汉武帝时已有外国进贡“返魂香”[2],说明汉时已有外来香药的输入。
隋唐时期,芳香药的品种明显增多。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中不但新收载了诸多芳香药,而且把外来香药正式收入其中。尤其是唐代李珣所撰《海药本草》中芳香药有50 余种,多为外来药物。经过广大医药学家的长期实践,芳香药在临床各科得到广泛应用,如妇科方面《产育宝庆集》中的沉香桃胶散、当归没药丸等;儿科方面《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木香圆、豆范散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将植物性芳香药归入草部的芳草类(56 种)和香木类(35 种),首次对芳香药作了较为科学的系统归类,并对其性能和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明末贾所学所撰《药品化义》中所论162 种药物中,每种药物都标明了所属何气,其中具香气的药物有45 种,占总数的27.8%[3]。
清代温病学派的出现使芳香药的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在湿病治疗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49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