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放射治疗相关皮肤毒性研究进展
皮炎,放射性,1放射性皮炎的分类和机制,1急性放射性皮炎,2慢性放射性皮炎,3机制,2放射性皮炎的分级,3放射性皮炎的影响因素,1乳房体积和体重指数,2放疗技术,3分割次数,4体位,5放疗剂量,6同步治疗,7其他因素,4放射
刘 娣 郑喆文 张淑园 朱春梅 张红艳 周云峰1.武汉大学医学部,湖北武汉 430072;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湖北武汉 430071
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放射治疗是一半以上的癌症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项目,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放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乳腺癌的局部控制率和总体生存率。放射治疗有效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放射性皮炎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与皮肤组织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和其作为外照射的必经途径有关。据估计,95%接受放射治疗的癌症患者会出现某种形式的放射性皮炎,从早期的红斑、水肿持续发展为溃疡、纤维化、坏死。这些放射性皮肤反应常导致治疗延迟、幸福感及生活质量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疗效[1]。随着乳腺癌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需要不断提高,放射性皮炎的受关注度日益增高。本文就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放射性皮炎的分类和机制
1.1 急性放射性皮炎
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指一次或多次大剂量辐射后(一般认为>30 Gy)90 d 内受照射皮肤发生的不良反应,通常在放疗后2~4 周内出现。早期表现为轻度皮肤水肿,充血性红斑,后期可出现皮肤脱屑、结痂,甚至溃疡、坏死,伴严重的皮肤疼痛[2]。
1.2 慢性放射性皮炎
慢性放射性皮炎通常在放疗结束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炎症表现并不显著,常见的是炎症后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和纤维化,易导致溃疡、组织收缩、活动受限和血栓[3]。异常的成纤维细胞活性和胶原沉积还会导致局限性硬皮病,皮肤水肿变厚,当水肿累及皮下组织后易形成放射性溃疡,引起感染。
1.3 机制
皮肤的细胞增殖速度快,对辐射存在易感性。第一次照射即造成组织损伤,DNA 出现不可逆转的断裂。急性期主要是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3、IL-5、IL-6、肿瘤坏死因子-α]、趋化因子(IL-8、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和黏附分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引起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发生的局部炎症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8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