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导报》 > 2021年第18期
编号:509266
王桂玲从督脉跷脉论治遗传性共济失调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月4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第18期
照海,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1肾虚为本,2病在督脉,2治疗方案,1通督调跷方,2针刺方法,3处方思路分析,3典型病案,4小结
     周梦媛 杜 鑫 王 瑞 师志霞 王桂玲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北京 100010;2.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大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的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平衡障碍、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1],主要累及脊髓、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目前病因不明,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仍以对症治疗为主[2-3]。近年来,中医针灸、中药等在改善患者症状及控制病情方面均有明显疗效[4-18]。王桂玲教授临证重视通督调跷,补肾通阳,灵活选用国医大师贺普仁三通法,或微痛,或强通,或温通,配方选穴结合王乐亭、周德安等前辈的丰富经验,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病名,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当属于“骨繇”“痿躄”等范畴。《灵枢·根结》云:“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中医学者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与脾肾虚损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气虚血瘀或瘀血阻窍有关[7-13];从经络角度,还有学者认为多与手足三阳经、督脉、跷脉病变有关[13-18]。

    1.1 肾虚为本

    王桂玲教授认为,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多有家族遗传史,只有少数为散发病例,主要累及脊髓、小脑及脑干等部位[1-2]。肾为先天之本,藏储精气,主骨生髓充养于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故先天肾亏为此病之本,元阴元阳不足,中气不健,脾胃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痰湿瘀浊痹阻经络,督脉、跷脉功能失调,遂致本病。

    1.2 病在督脉、跷脉

    《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医学入门》曰:“督脉者,精髓升降之道路也。”从以上描述可看出,督脉行于脊里,入络脑,属肾,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可渗灌、蓄溢、调节全身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与脑、髓、肾密切相关。当督脉发生或虚或实的病理变化时,可出现如《灵枢·经脉》记载的“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1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