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枳壳,白芍,疏肝,1资料与方法,1方剂来源,2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4排除标准,5药物名称规范化,6资料处理与数据分析,2结果,1用药属性分析,2用药模式分析,3聚类分析,3讨论
徐景新 陈宏慈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根据症状中医将其归为“吐酸、吞酸”,临床分为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GERD、Barrett 食管三类[1]。GERD 患病率正逐年增加[2],有研究[3]认为GERD与抑郁症有显著关联,提示肝气郁结与GERD 病因密切。有网络分析显示,肝胃不和在GERD 证型中占比最高[4]。临床上采用质子泵抑制剂疗法,有增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风险,不宜长期使用[5]。因其难根治性及与情绪的密切关联,GERD 极易复发,因此中医“疏肝和胃”法更适合其慢性难治性特征。本研究旨在分析现代中医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 的用药规律,探讨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用药思路及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剂来源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将“胃食管反流”“吐酸”“肝胃不和”等作为主题词搜索,时间为201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6]肝胃不和证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数据来自临床病例;②符合GERD“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③符合随机对照分组;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献结论明确有疗效。
1.4 排除标准
①数据来自经验方,未经临床对照分析;②包含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中成药等;③重复的中药组方。
1.5 药物名称规范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2020 版对中药药名进行规范,如“乌贼骨”统一为“海螵蛸”,“大贝”统一为“浙贝母”等。
1.6 资料处理与数据分析
将整理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