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源性,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仪器与方法,3图像分析,2结果,1临床特点,2MRI表现,3其他检查,4治疗与预后,3讨论,1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2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影像学特征
韩丽娟 李 政 黄 嵘 徐 运 陈燕婷▲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 210008;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南京 210008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由Hinchey 等[1]在1996 年首次提出,是一组急性起病,有典型神经系统症状和影像学特征的综合征。高血压、血压波动、肾功能不全、子痫/子痫前期、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的使用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均是本病的诱因。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癫痫、头痛、视觉障碍、恶心、呕吐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2]。影像学特征为双侧皮层/皮层下的血管源性水肿,以顶-枕叶最为常见[3]。本病总体预后良好,但也有致残、致死的可能[4]。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7 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从而及时诊治,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7 年5 月至2020 年6 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临床随访证实的17 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资料。对17 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公司3.0T MR 扫描仪,行头颅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T2 液体反转(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弥散加权(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1.3 图像分析
由两位资深神经内科医师分别对患者的影像学图像进行独立分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