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良教授辨治黄疸思路探析
中焦,瘀血,1病因病机,1黄多夹虚,多责肝脾气血亏虚,2黄必有实,多责湿热瘀血为患,3黄多变证,多责寒湿阴毒阻滞,2治则治法,1养肝健脾,调气和血,2清利湿热,凉血化瘀,3兼变攻防,斟酌损益,3验案举隅,4小结
徐 蕾 强 睿 张丽丽 姚子昂 吕文良1.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肝病科,北京 100053
黄疸,是指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临床表现,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系疾病,是肝内外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胆红素代谢障碍的综合性病理过程[1]。目前,西医治疗黄疸主要着眼于改善肝功能,增加胆红素代谢和排泄,增加胆汁分泌[2-3]。中医认识黄疸,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疸,由“瘅”字演化而来,“瘅”,劳病也[4]。及至东汉末年,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黄疸之理法方药,认为黄疸为脾之本病,湿遏瘀热,乃发为黄[5]。在治疗上以脾胃为中心,并提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当以汗解之”等原则。
吕文良教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肝病临床科研基地分中心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肝病重点专科负责人及学术带头人,首都中青年名中医,从事中医肝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 年,对黄疸有着全面、完整、系统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吕教授辨治黄疸的学术思想及诊治特色[6-9]。吕教授认为黄疸患者,非独扰于脾胃湿热,亦与肝胆之湿热瘀浊息息相关,故在临证时注重养肝健脾,调气和血;清利湿热,凉血化瘀;兼变攻防,斟酌损益,临床效果显著,现将其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黄多夹虚,多责肝脾气血亏虚
宋代史堪《史载之方》言:“黄疸有二,有肝热刑脾而疸,有湿极而疸。”可见黄疸病位不只限于脾胃,亦与肝息息相关[10]。吕教授取仲景“黄家,从湿得之”之说,又结合历代医家之言及临床体会,认为黄疸病机为肝脾虚弱者临床并不乏见。此类型黄疸虽见实象,但为虚证。盖肝者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则不能涵养肝气,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乘脾于外,黄色外露。如刘汶教授强调辨治黄疸时需注意疏肝健脾的应用[11]。此证需与由实证导致的黄疸相鉴别,患者并无烦渴易怒、目赤便难等症状,而多见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虚象。同时,吕教授强调尚需注意因虚致实的情况发生。患黄疸者,肝脾皆为湿所重,气血皆因其所伤,吕教授认为人之生,赖于气调以顺,血荣以和,因此在治疗时,注重养肝健脾,调气和血。脾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中焦脾胃之气机振,行有常,无浊扰,无食积是为患者存胃气,保生气之根本。同时,湿热之邪潜藏日久,余邪羁留,亦可伤肝阴,损脾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9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