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导报》 > 2022年第28期
编号:507048
基于历史文献考证温胆汤的主治病证规律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1月17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第28期
痰气,竹茹,1起源-南北朝至唐代,2发展-宋金元时期,3繁荣-明清时期,1继承主治病证“不寐”,2病机以“痰郁”“气郁”“痰火”为主,3温病学派中的应用,4结语
     林元媛 孟庆鸿 王晋邦 付筱童 贺缤嫣 宋月晗 王 娣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07;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2401;3.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2401;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北京 100088

    温胆汤作为一首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学者们在其方名释义[1]、药物炮制[2]、药理作用[3]、临床应用[4-5]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但有关其方义及功用的理解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功效为温胆化痰[6],另有学者认为其功在化痰清热[7],还有学者认为其重在化痰理气[8]等。考证历代有关温胆汤的理论记载和医案应用,发现温胆化痰、化痰清热、化痰理气等均为温胆汤之功,其应用不局限于某一病证。从南北朝到明清时期,该方被用于胆寒、痰热、痰气郁结等不同病机为患病因素所致疾病,在神志病、消化病、温病等多方面中发挥了良好疗效,其药物的加减变化决定了温胆汤的具体使用。本文试从文献整理角度探究“温胆汤”方义和主治病证的历史应用规律,正本清源,以求为温胆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更宽广的思路。

    1 起源-南北朝至唐代

    温胆汤最早出于南朝姚僧垣所撰《集验方》,但因其书籍已亡轶,仅可通过唐代医书《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方》窥其原貌。《外台秘要方》中记载:“《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从源流考据,温胆汤为治疗“胆寒”所致的不寐而作,《千金方》阐述了胆寒的意义:“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卧,目黄,失精,名曰胆虚寒也。”可见胆寒实际上指胆经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所载温胆汤的药物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据《集验方》同时代的《本草经集注》记载,痰饮用药包含半夏、生姜、枳实、橘皮,竹茹虽未在其列,与竹茹一源的竹叶亦属治疗痰饮之药,因此可推断:《集验方》温胆汤为治疗胆经阳气不足,痰饮内生之方。

    2 发展-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无择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记载了两首同名异方的温胆汤,其中一首为后世最常用的一版温胆汤。陈无择于《集验方》温胆汤的基础上加茯苓、大枣两味药物,药物的煎煮法改为宋代流行的煮散剂。主治既沿袭了唐代方书的论述,又有新意,《卷十》记载:“治心胆虚怯,遇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6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