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导报》 > 2022年第36期
编号:506716
常用精神药物治疗后临床检验指标的变化
http://www.100md.com 2022年2月26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第36期
催乳素,服用,1血液学指标,1血常规,2凝血功能,2生化指标,1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2肝功能,3心肌损伤标志物和血电解质,4肾功能,5血氨,3其他指标,1催乳素,2甲状腺激素,4小结
     郭 琦 凌四海 贺 静 李文标 刘辰庚 王 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检验科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88

    精神药物包含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APD)、抗抑郁剂和心境稳定剂等,在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或过量的服药会引起患者机体多项检验指标的变化。《2020 版精神障碍诊疗规范》推荐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定期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等,及时给予干预,以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通过监测检验指标对于规范精神药物使用十分重要。然而关于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临床检验指标选择尚待规范,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南。本篇将阐述精神药物使用者常用的检验指标及其变化,为精神药物使用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提供指导,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血液学指标

    1.1 血常规

    大多数APD(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和鲁拉西酮等)都会导致白细胞减少,其中氯氮平导致这种副作用的发生率最高,其他APD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较小,但也有引起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症的报道。王仙凤等[1]、丁仰等[2]研究发现,服用APD 患者中,有26.0%~28.8%的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联合用药者致白细胞减少的比例高于单一用药者,同时合并用药发生粒细胞缺乏的概率也会上升[3]。年龄为32.3 岁的成年患者在服用氯氮平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3%[4],而<13 岁的患儿和老年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12%和12.5%~14.3%[5-7],显著高于13~65 岁人群的发生率,提示需加强对这类人群血细胞的监测。

    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以下3 种潜在途径有关:①免疫介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破坏过多[8];②精神药物及其代谢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③肝脏转运和潜在的药物毒性[8-9]。精神患者的血常规监测在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大多可自行恢复,但当白细胞减少至3.0×109/L 以下或粒细胞在1.5×109/L 以下时应停药,经停药及给予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后多可恢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明显,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减弱,会使患者对细菌和真菌的易感性增高,严重者甚至引发感染性休克,需要长期监测。部分APD,如氯丙嗪、奋乃静等,因骨髓抑制等多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10],针对这一部分患者,需定期检测血小板。偶有患者服用氯氮平后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05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