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藤类药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肾络,络脉,1“络病理论”概述,1“络病理论”的渊源,2“络病理论”的内涵,2“络病理论”与DN,3“络病理论”与藤类药,4藤类药在DN中的应用,1清热解毒通络,2祛风胜湿通络,3平肝熄风通络,4活血祛瘀通络,5
温雅轩 柳红芳 蒋 威 董昭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由糖尿病所导致的慢性肾脏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现已成为世界范围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病因。DN 早期发病隐匿,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伤,病情常不可逆转。目前现代医学主要以控制血糖及血压、降低蛋白尿等对症治疗为主,尚无针对其的特异治疗方案。因此,如何有效提高DN 的治疗效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能有效减轻DN 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其肾功能进展,藤类药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风藤、络石藤、雷公藤、青风藤、忍冬藤、穿山龙、钩藤、首乌藤、鸡血藤等,以其皆可通经入络的特点在DN 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络病理论”为出发点,探讨藤类药在DN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参考。
1 “络病理论”概述
1.1 “络病理论”的渊源
络脉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载:“先客于皮肤,传之于孙脉,孙脉满则传之于络脉。”《灵枢·经脉第十》曰:“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奠定了络脉理论的基础。张仲景创立了旋覆花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等名方,开创络病证治先河。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并据此提出了络以通为用、大凡络虚,通补最宜等观点,制订了辛润通络、虫蚁通络、补虚通络等治法,使“络病理论”取得重大发展。后世医家对“络病理论”多有发挥,以吴以岭为代表的医家将“络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不断创新,其创制专著《络病学》,提出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将“络病理论”发展至日趋完善。
1.2 “络病理论”的内涵
络者,络脉也。络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络脉,包括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相较于经脉形态细小,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即《灵枢·脉度》中所记载:“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脉络之络是血脉的分支部分,在《黄帝内经》中也被称作血络[2]。狭义的络脉,则仅指经络之络这部分,不包括脉络之络。“络病理论”之络,多为广义络脉。络脉根据空间结构、功能作用的不同又有阴阳、气血属性之别。分布于体表部位者为阳络,行于脏腑组织者为阴络[3],阴络因其散布脏腑组织的不同又有肾络、脑络、肺络等之别;运行经气者为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运行血液者为血络,相当于微循环系统[4]。络脉纵横交错,遍布于周身,构成层次多变、循环交替的网络系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2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