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二聚体,1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3PICC相关性血栓诊断,4分组,5统计学方法,2结果,1危重症患儿PICC后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2危重症患儿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3
王孝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急危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92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深静脉置管技术,其广泛应用在长期输液、化疗、危重患儿抢救的全肠外营养支持等方面[1];它给予患儿一条长时间的给药途径,是比较安全且便捷的一种方法,是常见的置管方式。PICC 可减少穿刺次数,能很好地保护外周静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避免药物外渗、保留时间长等优点[2]。但PICC 有很多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例如置管过程中发生感染、静脉炎、导管发生移位等,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形成[3-5]。PICC可能会引起静脉血栓从而增加了致病率及死亡率等不良后果,更有甚者血栓脱落后导致栓塞,严重影响预后[6-7]。因此,有必要对危重症患儿PICC 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预防其发生提供指导方向。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22 年1 月至6 月收治的240 例危重症PICC 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具有PICC 适应证,适应证指需要长期通过静脉输注药物和需要输注刺激性药物;年龄≤13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