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导报》 > 2024年第5期
编号:944326
从《本草问答》探究唐宗海中西汇通思想
http://www.100md.com 2024年3月28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第5期
磁石,西学,1作者与成书背景,2《本草问答》对中医药理论的阐发与汇通,1立足传统理论,重视自然属性,2引用西学知识,论证中医观点,3《本草问答》的中西汇通思想,1衷中,2参西,4结语
     蔡梦欣 丁 侃 杨欣欣 苏 玮 张丽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是中药药性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两条重要线索[1]。《黄帝内经》最早将寒、热、温、凉用于治法的表述,从阴阳、五行等方面阐述五味的作用与应用;《神农本草经》奠定了四气五味用药的理论基础[2]。宋金元时期,医家开始探讨药味与药效的关系,阐释药性的方式也从四气、五味等内在性质逐渐扩大到颜色、质地、形状等外在属性[3]。明清时期,医家开始将药性理论与药“象”合论,在自然整体的现象层面认识药物,结合传统理论推导药效[1]。晚清西学开始体系化地传入中国,西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开始扩大,给诠释中医药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角度[4]。《本草问答》成书于晚清中西之说交争融合之际,唐宗海运用西学知识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和药物功效进行补充阐发,对中西医学汇通之路进行尝试与探索。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少习儒,因父多病,遂留心医药。受杨西山《失血大法》启发,精研《黄帝内经》《伤寒论》诸书,“用治血证,十愈七八”,医名渐显于京、沪、粤等地[5]。

    晚清恰逢西洋医学日渐盛行于我国之际,唐宗海思想开明,为中西医汇通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不存疆域异同之见”[6]3。倡导“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以求尽善尽美之医学”[6]3。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等书。

    光绪十八年(1892)冬,唐宗海游于广州,得遇张伯龙。张佰龙认为唐宗海所著诸书虽于病源治法已周详,而独少本草,未免缺憾。且当世诸家的本草著作,有的夸大药物功效,有的为了追求完美而自圆其说,还存在与经典理论相悖的情况,若不加以辩驳改正,古圣之说恐难以彰显原貌。发明本草,救其流弊,是当务之急。于是光绪十九年(1893)仲春,二人以问答形式讨论本草问题,著成《本草问答》。

    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四十五问,下卷三十问,共七十五问。采用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传统说理方法诠释药效,兼述中西药理之异同及短长。此书指导后世中西汇通派的学术发展,便于后学掌握药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意义。

    2 《本草问答》对中医药理论的阐发与汇通

    唐宗海特色的中医药理论理解与运用贯彻《本草问答》全文。从他的行文特点来看,多以阴阳、五行、水火、气血等传统中医理论为出发点,重视药物的形、色、气、味等自然属性,为药物界定药效。随后,为了论证传统观点的正确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1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