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57例临床分析(1)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围生期处理。方法 对15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孕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12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5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PIH)12例,肝病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例,病毒感染3例,剖宫产93例,占59.2%,阴道分娩64例,占(40.8)%,PAT和PIH患者产后42d血小板较产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50×109/L127例。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12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癜(1TP)1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先兆子娴12例,肝病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例。病毒感染3例,合并贫血24例,合并子宫肌瘤6例,合并卵巢囊肿3例。
1.2 诊断标准 妊娠期相关陛血小板减少:孕前无血小板减少病史,孕期首次出现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抗体阴性,血象除血小板减少外余无异常,孕后恢复正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前及孕后血液科明确诊断。妊高征/子痫前期:诊断根据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五版。产后出血:产后24h出血量大于500ml。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小于7分。
, 百拇医药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均于孕期发现血小板减少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并于产前、产后3d及产后42d监测血小板计数,产前查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部分患者于孕期查血小板抗体,新生儿出生时部分留脐血查血小板。
1.4 产后随访采用产后42d来院复查的方式,了解其分娩后情况及新生儿情况。之后采用电话随访,按病情不同决定检查和治疗方式。
2 结果
2.1 血小板计数及分组 按孕期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将157例患者分为3组,(10-30)×10/L为A组,共4例,占2.55%,(31-50)×109/L为B组,共26例,占16.6%,(51~100)×109/L为c组,共127例,占80.9%,见表1。
2.2 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全部病例均于入院时查出凝血时间、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其中出血时间延长2例,血小板聚集率下降2例,l例血小板显著降低的患者出现PT轻度延长,均为ITP患者。
, 百拇医药
2.3 血小板抗体 本组统计病人中,有31例行血小板抗体检查。其中1TP患者15例,抗体阳性者14例,占ITP患者93.3%,PAT患者23例,抗体阳性者1例,占PAT患者4.3%,孕期血小板计数较低,且治疗疗效欠佳者,共2例,产后回访2个月内未恢复正常,行骨髓穿刺,确诊为rTp。
2.4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8 新生儿情况早产5例,新生儿窒息1例,Ap.gar评分6~7分1例,8分共2例,9分共3例,其余皆为10分,头颅血肿4例,无新生儿死亡。脐血查新生儿血小板21例,1例为96×109,其余均正常。
2.9 内科治疗情况血小板大于80 x 109/L者一般不予特殊治疗,血小板在(50~80)×109/L者予以宁血糖浆、利血生、氨肽素、脱氧核糖核酸及螺旋藻胶囊等一般治疗,同时孕期密切监视血小板的变化,如疗效欠佳,且血小板低于50×109/L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接近临产者,必要时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或输注血小板。合并贫血、妊高征者,予解痉降压,补钙、补铁,补充VitC等。产前:c组:未做处理;B组:用地塞米松3例,输血小板2例;A组:地塞米松加丙种球蛋白4例,输血小板2例。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血小板减少在孕妇中较常见,据以往文献统计,发病率约在6.6%~lI.6%之间,我院2005年5月~2006年6月共分娩9 466例,其中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157例,发病率为1.66%,低于报道,可能与我院的患者组成有关。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度妊高征、先兆子痫、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感染等。但仍有75%的病例未发现血小板减少的病因,称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可能与孕期血液稀释、胎盘循环中血小板破坏过多及孕期雌激素增加对血小板的吞噬和破坏有关。在本组统计病例中,发生率最多的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77.7)%,其后依次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7.6%)、肝病(3.2%)、病毒感染(1.9%)、SLE(1.3%)。表明妊娠导致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重要, 百拇医药(刘正云 赖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