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6期
编号:11526802
异丙嗪致低血压性休克1例报道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6期
     异丙嗪是临床上作为输液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的常用药。药物研究认为:异丙嗪具有抗组胺、止吐、抗眩晕症及镇静催眠作用。副作用常见的有嗜睡、乏力、消化不良。引起低血压性休克者少见。现有1例异丙嗪致低血压性休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76岁,患帕金森氏病7年。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此次由于闭合性颅脑外伤、皮下血肿收住,一般情况及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入院8d后在输液过程中发生输液反应-发热反应。寒颤、气促,测体温38.5℃,遵医嘱给异丙嗪12.5mg肌注后约15min,患者出汗、四肢厥冷、神志恍惚、呼之不应,测血压70/50mmHg、血氧饱和度78%,立即给吸氧,给0.9%NS50ml加多巴胺40mg静脉泵入5ml/h,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心率124~135次/min。再测血压为65/42mmHg,患者神志不清,大汗淋漓,血氧饱和度70%,口唇指端发绀明显,调整多马胺泵入速度为8ml/h,给高频射流吸氧及积极的抗休克治疗,血压在多巴胺维持下波动在65~105/42~75mmHg之间,抢救约5h 30min,患者血压为105/75mmHg之间,神志清楚,呼之能应,测体温37.8℃,分析认为发生低血压性休克的原因与使用异丙嗪明显相关。

    讨论

    发热反应是临床输液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异丙嗪则是临床上常用于抗过敏、镇吐、抗眩晕、镇静催眠的吩噻嗪类抗组胺药。作用维持时间为4~6h,本药与H1受体结合后阻断平滑肌细胞磷酸酶C-三磷酸肌醇/二酰基甘油信号通路,使细胞内钙离子降低,抑制蛋白激酶细胞活化,松弛平滑肌,从而拮抗组胺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本病例患者从肌注异丙嗪发生的一系列症状,抢救持续时间至病人神志、血压恢复约5个多h,与异丙嗪作用维持时间看,说明低血压性休克的发生与异丙嗪明显相关。老年人用本药易发生头晕、滞呆、精神错乱、低血压,还易发生维体外系症状,特别是帕金森氏病,故应慎用本药。本例患者有帕金森氏病,尤其更应小心使用。, 百拇医药(毕琼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