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21期
编号:1179926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与护理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6日 朱成河 石 静 柳国彬
第1页

    参见附件(203KB,2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疾病,文献报道每年的发生率为0.1%,60岁以上者则接近1%。下肢深静脉是指从足部跖静脉丛向上到髂股静脉系统之间的深静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分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股青肿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其形成的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局部和全身许多因素。主要的诱因包括创伤、手术(尤其是下肢手术)、长期卧床、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现认为其主要的致病因素: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和血管壁损伤。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不同而使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相应的临床特点。

    全国第四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是:①急性期: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区有明显压痛;患肢广泛肿胀;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霍曼氏征阳性;②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下肢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溃疡等;③排除急性动脉栓塞、急性淋巴管炎、丹毒、原发性盆腔肿瘤、小腿损伤性血肿、小腿纤维组织炎等疾病;④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静脉造影:静脉充盈缺损,全下段(或节段)深静脉阻塞或狭窄;静脉再通,呈扩张状,管壁无糙,管腔不规则狭窄,瓣膜阴影消失;侧支循环形成,呈扩张扭曲状。

    鉴别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②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③下肢急性动脉栓塞;④下肢急性丹毒;⑤小腿肌纤维炎;⑥小腿软组织肿瘤;⑦小腿外伤性血肿;⑧下肢曼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原则是:①促使血栓消溶,控制病情;②促进侧支循环,消除下肢淤血状态;③保护患肢,防止并发症。

    1 溶栓疗法

    用溶栓药物溶解静脉血栓或栓子,恢复血循环,改善肢体缺血状态和下肢静脉淤血状态。溶栓方法应用于临床已有4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展到了第三代溶栓药物,常用的如: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pA)、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重组型尿激酶原、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

    2 降粘疗法

    是应用药物降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含量,改善红细胞变形和聚集性,改善血浆和血细胞比例,从而降低血液粘度的方法。常用药物有:蝮蛇抗栓酶、东菱克栓酶、消栓灵、安克洛酶、去栓酶、清栓酶、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爱维治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四虫片、活血通脉片、脉血康胶囊、普恩复胶囊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