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例流行性出血热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79KB,2页)。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在农村地区多发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涉及内科多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临床中可能较多地出现漏诊、误诊及误治现象。本文对自1995年10月至1999年2月收治的10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诊断均符合国内EHF诊断标准。108例中男性99例,女性9例,年龄16~56岁,平均32.6岁。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均具有发热,体温在38.5 ℃~40 ℃之间,呈稽留热型者多。表现头痛92例,占85.2%;腰痛86例,占79.6%;眼眶痛88例,占81.5%;面、颈、前胸“三红”症99例,占91.7%,即并非全部患者均有典型“三红”、“三痛”。其他表现千差万别,其对全身器官呈泛嗜性。
1.3 部分不典型患者统计资料 血小板(PLT)不减少17例,占15.7%;EHF-IgM(-)10例,占9.3%。其中PLT不少者化验时间均在3 d之间,且多为年青人(年龄14~26岁);EHF-IgM(-)也均有年青人(18~22岁)发病时间<3 d。
1.4 治疗 全部患者均给予抗病毒及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病毒唑0.6~1.0/d加液静脉滴注,均在发热期内应用。病毒血症过后即停用。氟美松均应用5~20 mg加液静脉滴注,1次/d,用程<7 d。水、电解质平衡按急性肾衰(ARF)原则处理。对ARF少尿,无尿10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