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危险因素及静脉炎护理干预
第1页 |
参见附件(134KB,1页)。
静脉滴注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患者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的治疗、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各种因素引起的滴注患者的局部炎性反应,因治疗不当而出现的慢性硬结,闭塞、静脉炎症后综合症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也给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造成困难,甚至延误治疗。因此,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防范、干预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对确保护理安全有着积极作用。
1 产生炎症的危险因素
1.1 化学因素 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药物溶液,如pH值过高过低,液体渗透压过高过低,液体中加入多种药物,液体中药物浓度过高,都可不同程度的损伤静脉血管壁,造成静脉炎。
1.2 物理因素 各种物理刺激和机械原因,都可损伤静脉血管壁,如留置针与穿刺点的反复移动,所选用的血管太细而针头较粗,穿刺技术不过硬,反复多次穿刺,或手法粗暴,或消毒剂使用不当,无菌操作技术不规范等,均可发生机械性静脉炎。
1.3 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液体输入量与静脉炎发生有很大关系,路兰花等报道静脉滴注流速﹥血流速度,会增加血管侧压力,可能引起机械性静脉炎,静脉﹥1 500 ml,发生静脉炎的机率明显上升。
1.4 机体因素 患者病情重,体弱,免疫力低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