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28期
编号:11527735
56例偏头痛证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28期
     【摘要】 遵循辨证论治,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治疗偏头痛。偏头痛是常见疾病,西医药尚无特效药物及手段;中医药治疗,不失为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偏头痛;辨证论治;临床分型;疗效观察;理法方药

    偏头痛(migraine or migraine headache)是一种良性的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或(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头痛的家族遗传倾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中医有“偏头风”、“额角上痛”、“头半边痛”、“头角痛”之说[1]; 言之证候: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齿,且其痛暴发,痛势甚剧,病止则如常人。头痛发作期的治疗以减轻头痛的严重程度或中断头痛的发生和发展为目的;亦可控制诱因,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组胺药物、麦角衍生物,以及抗抑郁、抗惊厥和非甾体抗炎药进行预防性治疗。但部分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或对预防性治疗有反指征,常使治疗中断。笔者循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味四物汤”(《金匮翼》)理法治疗偏头痛56例,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系2002~2006年门诊患者,其中男15例,女41例;年龄19~6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偏左侧痛14例,偏右侧痛18例,后枕部痛7例,前额痛9例,巅顶痛8例。依据国际头痛协会(1988)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脑血管疾病、颅内占位病变和炎性反应感染等引起的头痛。

    1.2 方法

    1.2.1 基本方药 地龙15 g,丹参30 g,防风12 g,天麻10 g,川芎12 g,当归20 g,黄芪30 g,白术10 g,菊花15 g,熟地20 g,酸枣仁30 g,合欢皮10 g,远志6 g,甘草6 g。

    1.2.2 方药加减 偏左侧或右侧痛(少阳头痛)可加柴胡12 g,黄芩12 g;后枕部痛(太阳头痛)合用羌活10 g,藁本10 g、蔓荆子10 g;前额痛(阳明头痛)酌加白芷10 g,葛根10 g;巅顶痛(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5 g等[2]
, http://www.100md.com
    1.2.3 服药方法 水煎服,煎时加水淹没药物。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文火煎煮20 min,共煎2次;混合药汁,温饮。1剂/d,早晚分服;连续3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烟、酒、茶及其他刺激性食物,所有患者均服药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 结果

    依《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或基本痊愈23例(头痛及兼证完全消失,停药0.5~1年无复发者);好转21例(头痛及兼证基本消失,停药0.5~1年有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减轻者);无效12例(治疗后疼痛证状无好转);总有效率78.57%。

    3 讨论

    头痛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发病率达5.0%。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年发病率为79.7/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4。相当数量的患者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3]
, http://www.100md.com
    偏头痛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部分患者的头痛发作与摄取某些饮食,如奶酪、红酒和巧克力等有关。血管扩张剂和利血平等药物的应用或情绪紧张、饥饿、强光刺激和气候变化也可导致头痛的发作。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亦未完全明了。血管学说认为头痛的先兆症状与颅内血管收缩有关,随后的反应性颅内、外血管的扩张导致了头痛的出现。基于脑血流、磁共振波谱和脑磁图研究提出的神经血管学说,则认为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功能障碍与偏头痛的前期证状有关,先兆和头痛的发生是有继发血管改变的神经元功能障碍所致[4]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腑”,且是“脑髓之海”,五脏六腑之气血上聚于此。“肝胆火郁,皆能上冲头角而成内伤头痛之证也。”(《症因脉治》)中医学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及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情志不舒则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引发头痛;或恼怒伤肝,肝阳上亢、气血逆乱、脑窍闭塞、气滞血瘀而发病。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脾胃失和,运化失职,痰浊内阻,闭塞经络,脑窍不利亦可致偏头风。风邪外袭,客于脑部或引动内风,内外合邪,上犯脑窍,经络瘀阻也可为之。综上所述,偏头痛的病因不外乎内伤与外感两端。其病位在脑络,与肝脾肾有关系,其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为标。发作期多见标实,间隙期多为本虚。本质是瘀血阻络,不通则痛。
, http://www.100md.com
    依其发作时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可以看出,本病在发作期当属不同诱因而致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治疗在平肝潜阳、疏肝理气、化痰祛湿或祛风散邪的同时都要考虑化瘀活血、通络止痛,尽快缓解证状。在间隙期,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分别采用健脾、疏肝、柔肝或滋补肝肾等方法进行调理,同时要注意调节情绪、节制饮食和躲避风寒,以免诱发本病[5]

    本方以地龙、天麻、菊花、防风熄风清热,解痉止痛;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使清阳得升,化源充足;熟地、当归滋阴养血;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安神解郁;偏头痛时发时止,缠绵难愈,虽无淤血之外证;然循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入络、久痛多瘀之理,故入川芎、丹参配虫类搜剔之品地龙搜风定痛、开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熄风清热、益气养血安神、化瘀通络之功。治疗头痛,除根据上述辨证论治的原则外,还按头痛部位,参照经络的循行,选用引经药。标本兼顾、药证相符,随证加减、则收效满意;诸药药理机制,待进一步研究。从事临床中西医结合时,既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又以现代医学为参考;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 何绍奇.现代中医内科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43.

    2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中医古藉出版社,1987:196.

    3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45.

    4 杨期东.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7.

    5 陈可冀.中医内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79., 百拇医药(孟协诚 高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