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76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3年来确诊的UC住院患者76例。结果 76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26例黏膜呈多发性浅溃疡,30例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20例附有血性分泌物,假性息肉形成。病理观察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隐窝脓肿、浅表溃疡及杯状细胞减少,固有膜内淋巴、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UC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端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端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确诊的76例UC患
者,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结果确诊,符合成都会议标准[1]。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5例,女31例,年龄23~75岁,平均(30.6±3.9)岁。
1.2 临床特征 直肠33例,直肠乙状结肠9例,降结肠5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12例,全结肠8例,回盲部5例。
1.3 临床类型 初发型18例,慢性持续性21例,慢性复发型9例,暴发型6例。
1.4 临床表现 黏液脓血便25例,腹痛18例,腹泻13例,发热5例,里急后重8例,贫血伴消瘦7例。
1.5 实验室检查 26例病变在活动期或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增高(10.4~17.72)×109/L,15例血沉在活动期增高,分别为26~67 mm/h,20例CRP在活动期增高11.6~31.4 mg/L,其中有15例同时有血沉和CRP增高。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肠镜检查结果 22例黏膜呈多发性浅溃疡,35例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19例附有血性分泌物、假性息肉形成。
2.2 病理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隐窝脓肿、浅表溃疡及杯状细胞减少,固有膜内淋巴、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
2.3 治疗 76例UC患者中单用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SASP/5-ASA)者32例,SASP/5-ASA+激素者19例,激素+免疫抑制剂者12例,SASP/5-ASA+激素+免疫抑制剂者13例。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呈连续性分布,病变范围以直肠乙状结肠炎和全结肠炎为主,并可呈对称性、环状与非间断性地向近端结肠蔓延。初发型及慢性复发型较多见,暴发型较罕见。本组中65%~86%UC患者有腹痛、腹泻、血便和黏液便表现,UC结肠镜检查诊断率为82%~93%,内镜检查可见UC时的黏膜特征性改变为:正常结肠典型的血管分布模糊不清或消失,黏膜呈现颗粒感与脆性增大及黏膜溃疡等,76例中有35例发生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质脆易出血,22例黏膜上有多发性浅溃疡,19例附有血性分泌物、假息肉形成。对于UC的治疗,目前仍强调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UC的药物治疗以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SASP/5-ASA)、皮质类固醇(CS)为首选。临床中对作出UC诊断前,必须排出各种有明确病因的慢性结肠炎症,对疑诊UC的患者,应仔细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行电子肠镜检查及活检,X线检查若与内镜检查配合应用,则能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正确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http://www.100md.com(关大勇 孙海庆 贾春颖)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端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端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确诊的76例UC患
者,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结果确诊,符合成都会议标准[1]。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5例,女31例,年龄23~75岁,平均(30.6±3.9)岁。
1.2 临床特征 直肠33例,直肠乙状结肠9例,降结肠5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12例,全结肠8例,回盲部5例。
1.3 临床类型 初发型18例,慢性持续性21例,慢性复发型9例,暴发型6例。
1.4 临床表现 黏液脓血便25例,腹痛18例,腹泻13例,发热5例,里急后重8例,贫血伴消瘦7例。
1.5 实验室检查 26例病变在活动期或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增高(10.4~17.72)×109/L,15例血沉在活动期增高,分别为26~67 mm/h,20例CRP在活动期增高11.6~31.4 mg/L,其中有15例同时有血沉和CRP增高。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肠镜检查结果 22例黏膜呈多发性浅溃疡,35例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19例附有血性分泌物、假性息肉形成。
2.2 病理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隐窝脓肿、浅表溃疡及杯状细胞减少,固有膜内淋巴、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
2.3 治疗 76例UC患者中单用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SASP/5-ASA)者32例,SASP/5-ASA+激素者19例,激素+免疫抑制剂者12例,SASP/5-ASA+激素+免疫抑制剂者13例。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呈连续性分布,病变范围以直肠乙状结肠炎和全结肠炎为主,并可呈对称性、环状与非间断性地向近端结肠蔓延。初发型及慢性复发型较多见,暴发型较罕见。本组中65%~86%UC患者有腹痛、腹泻、血便和黏液便表现,UC结肠镜检查诊断率为82%~93%,内镜检查可见UC时的黏膜特征性改变为:正常结肠典型的血管分布模糊不清或消失,黏膜呈现颗粒感与脆性增大及黏膜溃疡等,76例中有35例发生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质脆易出血,22例黏膜上有多发性浅溃疡,19例附有血性分泌物、假息肉形成。对于UC的治疗,目前仍强调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UC的药物治疗以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SASP/5-ASA)、皮质类固醇(CS)为首选。临床中对作出UC诊断前,必须排出各种有明确病因的慢性结肠炎症,对疑诊UC的患者,应仔细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行电子肠镜检查及活检,X线检查若与内镜检查配合应用,则能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正确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http://www.100md.com(关大勇 孙海庆 贾春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