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9期
编号:11582084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9期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防、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 对13例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心病合并脑梗死发生率为5.46%,治疗有效率58.30%。患者表现多不典型,确诊有赖于CT检查。结论 肺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时检查血液流变学及D-二聚体能做到早期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及时行头颅CT检查对明确诊断极为重要。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脑梗死; 临床分析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一旦合并脑梗死,预后较差,病死率亦升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就我院近5年收治的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针对其原因、临床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体会作一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提高肺心病治愈率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238例,在住院期间并发急性脑梗死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59~82岁,平均68.2岁,均是因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收入呼吸内科的患者,诊断符合我国1977年修订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1]。根据临床表现及脑CT对急性脑梗死做出诊断。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13例患者均有咳嗽、咳痰,6例有发热,呼吸衰竭5例,右心衰竭8例,并发有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2例,高脂血症1例。并发脑梗死时神经系统表现为昏迷1例,烦躁不安2例,嗜睡、反应迟钝1例,舌僵1例,呕吐1例,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7例, 11例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均经脑CT证实,腔隙性脑梗死6例,基底节区3例,脑叶梗死2例,丘脑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

    1.3 实验室观察 13例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血液黏度增高,其中D-二聚体升高者9例(69.2%)。

    1.4 治疗方法 对13例患者,首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抗感染、祛痰、平喘、氧疗、强心、利尿、呼吸机辅助通气),针对急性脑梗死采取以下措施:①所有患者早期评价如有溶栓指征者,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尿激酶100万~150万U溶栓;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低分子肝素钙2 500 U,2次/d,皮下注射,银杏叶制剂40 mg 1次/d,静脉滴注;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片;③如有心力衰竭或伴随电解质紊乱者,在纠正心力衰竭或电解质紊乱同时,给予20%甘露醇125 ml,1次/12 h,静脉滴注;无心力衰竭或电解质紊乱,予以20%甘露醇250 ml 1次/8 h 静脉滴注;④伴糖尿病者,应用胰岛素使血糖降至正常范围;⑤有高血压者适当控制血压;⑥降血脂治疗。
, 百拇医药
    1.5 治疗结果 12例患者经上述治疗,病情明显好转7例(58.3%),表现为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正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得以纠正,肌力在IV级以上,肌张力正常,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D-二聚体均降至正常。病情稳定5例(41.6%),偏瘫2例,生活不能自理;病情恶化死亡1例(0.1%)。

    2 讨论

    肺心病由于慢性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感染等多种因素,使全血黏度增高,并激活凝血系统形成纤维蛋白的凝块,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出现血液高黏滞综合征,此为多种病理过程的“桥梁”,进而启动纤溶系统,激发小动脉、微小动脉血栓形成。肺心病患者出现血液高黏滞状态、纤溶系统活化是诱发或加剧高凝状态形成血栓的重要因素,而且,老年患者易患动脉硬化症,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是脑梗死最危险因素。肺心病患者若同时存在以上3种高危因素,就更容易合并脑梗死。

    慢性肺心病并发急性脑梗死常发生于肺心病的急性加重期,此时,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血液高凝状态,以及临床应用利尿剂加重了血黏度增高,均可诱发脑梗死。因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神经、精神症状易被误诊为肺性脑病或电解质紊乱而延误诊治。早期预防、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时由于病情复杂,治疗棘手,对每位患者的治疗均要个体化,尤其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窗口期,要抓住积极溶栓、抗凝治疗,同时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这个主要矛盾,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配合降血糖、稳定血压药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对老年慢性肺心病在急性加重期入院时,我们常规做血流变学及D-二聚体检查,对异常者给予早期、积极的抗凝治疗,并及时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尽早应用呼吸机进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利尿不宜过快过强,是预防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键。, http://www.100md.com(张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