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15期
编号:11621804
长效干扰素-α的抗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2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5期
     2 白蛋白融合干扰素

    将干扰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融合是长效干扰素的另一个发展方向。HSA是分子量为66.5kD 的非糖基化蛋白,对维持体内渗透压和血浆体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肾清除率非常低,体内半衰期为14~20 d。HSA是体内因子和药物转运的天然载体,可作为提高小分子蛋白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的载体。白蛋白融合干扰素(HSA.IFN)就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构建编码HSA和IFN的融合基因并在载体中获得高效表达而成。

    2.1 HSA.IFN的药动学研究 Osborn BL等通过克鲁维氏酵母表达的HSA.IFNα,在猕猴体内的半衰期(皮下注射)比IFNα延长了18 倍[18.19]。通过毕赤酵母也能高效表达HSA.IFNα.2b融合蛋白[20][21],静脉注射到猕猴体内后,药物血浆半衰期达101 h, 约为普通IFNα.2b 的20 倍,PEG化干扰素的1.5~2 倍。
, 百拇医药
    2.2 HSA.IFN的药效学研究 HSA.IFN的药效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抗HCV作用:通过体外生物学鉴定法比较猴血清的抗病毒活性,皮下注射HSA.IFNα后的猴血清抗EMCV活性和持续时间要明显强于注射IFN-α后的猴血清[18]。Liu C等[22]通过体外细胞模型Huh7研究发现,Alb.IFNα.2b在肝细胞和肝外细胞均可明显抑制HCV的复制,其抗病毒作用甚至比PEG.IFNα.2a更强;临床试验表明[23.24],HSA.IFN半衰期达140 h以上,给药间隔时间为2~4周;对HCV.RNA的抑制率达69%,并且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在欧美国家,白蛋白融合干扰素已经入Ⅱ/Ⅲ期临床实验,Zeuzem S等[23]实验发现每两周给一次Alb.IFN,每次1 200 μg,其抗HCV作用最好,给药四周后HCV RNA就降低到限制量(LOQ)以下。其抗HCV机制与IFN相似,主要是通过诱导干扰素特异基因的表达,如MxA、OAS1、 IFI27、 IFI44表达增加,与IFN-α一致[18,24,25]。HSA.IFN是否以同样具有抗HBV作用,还有待近一步研究。
, 百拇医药
    HSA.IFN有望代替常规干扰素用于丙型、乙型肝炎等的治疗。其注射频率可以从常规干扰素的每天1次或每周2次减少到每2周1次。对于疗程长达6~12 个月的病毒性肝炎等的治疗,这种注射频率的大幅度减少,将极大地方便患者。同时长效干扰素所提供的较为稳定的血药浓度也将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HSA.IFN不良反应较轻,常见有头疼、乏力、注射部位红斑、关节痛及发热等[26],患者一般能够忍受。

    3 干扰素脂质体

    近年来用脂质体(Liposome,LP)包裹IFN形成干扰素脂质体(IFN.LP)也受到重视。脂质体是天然磷脂分子层膜结构微球体,本身无毒无免疫活性,应用相应的化学工艺用脂质体包封药物后,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药物用量、增加药物稳定性等,并且还具有一定的靶向功能,可减少药物毒性。目前已有两性霉素B、阿霉素、柔红霉素B等化学药物脂质体产品已用于临床,蛋白类药物脂质体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干扰素脂质体(IFN.LP)乳膏。
, 百拇医药
    脂质体包封IFN后可使药物80%左右分布于肝、脾、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从而提高肝内药物浓度[27];脂质体包封药物后,可使药物免受体液中抗体的中和及核酸酶的降解,从而增加药物稳定性,延缓药物代谢,延长药物半衰期,提高血药浓度。动物实验表明,IFNa.2b脂质体的半衰期较IFNa.2b提高2~4倍,靶向性也明显增加[28]。然而,单纯的脂质体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特异性靶向性低;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受体介导的脂质体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杜施霖等[29]通过构建针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受体介导的靶向脂质体,观察发现包裹IFN-α1b的长循环脂质体可保护IFN 不被血清酶降解,能有效地延长给药时间(1周)。虽然如此,IFN.LP仍然有一些缺陷有待解决,如包封率低、泄漏率高、粒径稳定性差、生物活性易丧失,这样也使得其工业化生产难成规模。只有当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IFN.LP才可能走向临床。

    4 结论和展望

, 百拇医药     IFN-α对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肯定,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降低患者经济负担[30],仍不失为治疗乙肝的首选药物之一。但其半衰期短等缺点也严重束缚了其临床应用。随着长效干扰素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其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有逐渐取代普通干扰素的趋势。开发出长效、高效的干扰素也越来越成为病毒性肝炎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Zhang FK.Pegylated interfer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3,116∶495.498.

    2 Glue P,Fang JW,Rouzier.Panis R,et al.Pegylated interfeton.alpha 2b:pharmacokineyics pharmacodynalics,safety,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data,Hepatitis C Intervention Therapy Group.Clin Pharmacol Ther,2000,68(5):556.567.
, 百拇医药
    3 Cooksley WG,Piratvisuth T,Lee SD,et al.Peginterferon alpha.2a(40 kDa):an adv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e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B.J Viral Hepat,2003,10:298.230.

    4 Lau G, Priatvisuth T, Kang XL, et al.Peginterferon alfa.2a(40KD)(pegasys)monotherapy and incombination with lamivudi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lamivudine monotherapy i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result s from a large,multinational study.Hepatology,2004,40(Suppl 1):171.

    5 Janssen HLA, Senturk H, Zeuzem S, et al.Peginterferon alfa.2b and lamivudine combination therapy compared with peginterferon alfa.2b for chronic HBeAg positive hepatitis B:a randomized trial in 307 patients.Hepatology,2003,38:246., 百拇医药(康传贞 张 翠)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