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治疗糖尿病中治脾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治脾;临床意义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等理论。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患者大都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疲乏无力、视物昏花、大便秘结或泄泻等症状。对于本病,祖国医学论述甚多,综观各家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肺、胃、肾脏腑机能失调所致,历代医家均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而应用于临床,虽可减轻病情和缓解症状,但疗效始终不甚理想。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多有饮食不节史,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脏。从而得出,糖尿病除与肺,胃,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脾也有密切关系。现将糖尿病与脾的关系及在临床实践中对糖尿病采取“治脾”的体会作一论述。
1 糖尿病的主症与脾的关系
糖尿病的主症是三多一瘦,即多饮,多食,多尿,体质消瘦,这些症状的出现均与脾有着密切关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篇》中曰:“脾脆,善病消瘅”,以及张锡纯的“消渴起于中焦”均说明脾虚是消渴的重要原因之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