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29期
编号:11705546
糖尿病中医辨病论治新义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9期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辨病新义

    

    “糖尿病”一词源自现代医学病名,因其形象的病名诊断易于为医患共同接受,中医亦取之为己用。回顾历来的教科书对糖尿病的治疗均以上、中、下三消分型论治。90年代后随着糖尿患者的日益增多,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各异,三消分型已不能满足临床辨证论治的需要,于是各家的分型日趋增多,有以肺、胃、肾分治;有以气、血、津液辨证;也有以瘀血、肝气辨治。因此中医需要规范糖尿病诊治的呼声日益增高。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的专家共同努力下2007年6月30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糖尿病会议上发布了,《中医糖尿病防治指南》(简称《指南》)。《指南》[1]对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分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并发症期,在分期基础上,再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分型辨证论治。《指南》对糖尿病的论述详细、具体、贴近于临床且论点鲜明。根据《指南》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谈体会如下。

, 百拇医药     1 《指南》分期论治的特点:分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

    1.1 糖尿病前期突出从脾论治,注重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兼夹为病,尤其重视肥甘厚味伤脾,脾虚聚湿变浊生痰的病理变化。理论依据:糖尿病前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用中医传统辨证思维,则无证可辨。唯一的依据是血糖升高。血糖化生乃脾脏所司。生理上《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病理上《素问•奇病论篇》:“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痒。,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期病情较轻,可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配合中药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燥湿化痰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1.2 糖尿病期突出了燥热伤阴,阴损及阳。此期以气阴两虚型多见,脏腑受损,病邪入络。此型的病变部位在五脏,以脾(胃)、肝、肾为主,涉及心肺,阴虚或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病多虚实夹杂。理论依据:糖尿病期,临床症状明显,因不同体质而呈现不同症状证型各异。病情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初期为情志失调,痰浊化热伤阴,以标实为主;继之为气阴两虚,最后阴阳两虚,兼夹痰浊瘀血,以本虚为主。阴虚血脉运行涩滞、气虚鼓动无力、痰浊阻滞、血脉不利等都可形成瘀血,痰浊,是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且二者相互影响,瘀血贯穿糖尿病程始终,是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又可损伤脏腑,耗伤气血,使病变错综复杂。《指南》将糖尿病期分为:痰(湿)热互结证、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以及兼夹证(兼痰浊、兼血瘀)。根据不同证型灵活选择对应的方与药。
, 百拇医药
    1.3 糖尿病并发症期五脏俱损,血瘀络脉[3]。因瘀血阻络于不同脏器,其临床表现各异。这一时期病情严重,本虚标实,痼疾难磬,治疗要有长期的准备,绝非数剂中药可以起效。《指南》根据糖尿病不同并发症的发病特点各立章节,再行辨证论治。如糖尿病中风者痰瘀互阻、脑络瘀塞发为中风者,则结合糖尿病致病与用药特点进行分型论治。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心络瘀塞,心窍不通,发为胸痹、真心痛。其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为标,常兼夹气滞、痰浊、寒凝等证候。治疗时在辨病辨证基础上尤应重视标本孰轻孰重的判断。糖尿病肾病者肾络瘀阻、肾络瘀结。其病机脏腑虚损,尤以肝脾肾虚为重,气血阴阳俱衰,肾用失司,瘀、浊、毒邪内停。则根据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不同,分发病初期、病变进展期、病变晚期进行辨证论治。

    2 突出糖毒、脂毒、血瘀致病的重要性[2]

    2型糖尿病的糖毒、脂毒对人体大小血管的损害是医学界对糖尿病针对性治疗的共识。糖毒、脂毒从中医的角度它可以阻滞脉络,形成血瘀、损伤脏腑,有人提出“痰浊入血,膏浊留血,痰浊化热伤血,精微变浊生痰,痰浊聚集,凝结不散,与血抟裹形成血瘀”之说。糖尿病并发症病程长,累及脏腑多。病之初,脾虚生痰湿,阻滞脉络,继而痰瘀互阻于脏器。糖尿病之瘀,主要为“夹瘀”,瘀在脏腑,因此血瘀一旦形成,阻滞脏腑血脉,则可导致全身或局部脏器的功能障碍。
, 百拇医药
    常见血瘀类型:

    ①糖毒,脂毒可以伤阴,煎熬津液,形成阴虚血瘀;

    ②脾虚生化无权,则气虚不足以推血,则形成气虚血瘀;

    ③糖尿病因病而郁,五志过极,化火伤阴,煎熬津液,则导致血热血瘀;

    ④瘀化热可以生毒,形成瘀毒,损伤脑络,而生中风;

    ⑤瘀毒在肾,损伤肾络,肾失所主,形成水肿、关格(尿毒症)。

    毒损脉络还可以产生诸多的疾病。可以说血瘀理论在糖尿病并发症的辨证论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才有活血化瘀贯穿糖尿病始终之说[4]。

    血瘀治疗:治瘀不能只着眼一个“瘀”字,要根据瘀在何处,兼挟何邪,以及所患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情况,在补虚扶正基础上合理选择活血化瘀药物与化解兼挟之邪的药物,如瘀在心脉者理气通阳以化瘀:薤白、丹参、郁金、檀香、水蛭;瘀在肾脉者通瘀利水:五苓之属、刘寄奴、牛漆、泽兰;瘀在肝脉者疏肝化气以逐瘀:香附、郁金、元胡、赤芍、益母草;瘀在经脉者全蝎、蜈蚣、路路通、炮山甲等。再以健脾升清之法杜绝水、湿、痰、瘀化生之源,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5年中华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

    [2] 史轶蘩,等.协和内分泌和代谢病学.北京协和医院.

    [3] 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新中医杂志,2001,3:3-5.

    [4] 王耀献,周建华,赵进喜,等.止消通脉宁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6):38-39., 百拇医药(江映红 聂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