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患儿物理降温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 高热患儿;物理降温
高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因为机体受到某种致热物质刺激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出现体温过高的病理反映,体温一般在39℃以上。小儿的生理发育有其特点,年龄愈小,大脑皮质的发育愈不完善,愈易引起发热甚至高热。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影响小儿健康,严重时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小儿高热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小儿病症的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上经常使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方法。而物理降温是小儿高热辅助治疗中最常用的降温方法,因其降温效果好、安全易控制、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为临床首选。通过降低室温、松散衣被、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冷水灌肠等,达到降温的目的。然而,在使用中常会因时机选择或操作不当及人为等因素而影响了降温的效果。仅本院儿科2007年10月收住的227例患儿中,施行物理降温52例次,其中16例降温效果不显著又采取药物降温。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案例1 患儿,女,2个月。主因上呼吸道感染住院。T 39.1℃医嘱予物理降温,松散患儿衣被散热,腹部保暖。由于患儿母亲怕患儿受凉,护士走后就又将患儿包裹上了。半小时后测体温仍39℃,后经松散包裹及脱去部分衣服,使体表较好与空气接触,利用蒸发和对流原理30 min后体温降至37.8℃。
案例2 患儿,男,1.5岁。 因发热待查收住。入院时T 38.7℃ 伴畏寒,医嘱予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浴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