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33期 > 正文
编号:11720328
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及对血脂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25日 邵小鹏 孔 亮 王挺刚
第1页

    参见附件(1895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氟伐他汀口服,及血塞通,胞二磷胆碱,乙酰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对血脂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结论 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联合使用补阳还五汤能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并能有效的调节血脂水平。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 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复发率高,笔者总结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神经科住院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25例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所选患者均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全部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排除TIA、颅内出血,排除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及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合并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随机将5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发病年龄41~82岁,有高血压病史16例,2型糖尿病史7例,房颤史5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1例,口角歪斜21例,偏身麻木19例,失语或言语謇涩16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发病年龄40~80岁,有高血压病史18例,2型糖尿病史6例,房颤史4例,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9例,口角歪斜23例,偏身麻木17例,失语或言语謇涩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生理盐水250 ml+血塞通0.4,生理盐水250 ml+胞二磷胆碱0.5 g+乙酰谷酰胺0.5 g静脉滴注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均服用阿司匹林0.1 g,1次/d,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同时控制血压,血糖。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1剂/d分早晚2次温水冲服。

    1.4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状态标准进行评分[2],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致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1.5 检测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脂变化,用药前均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生化,血凝常规,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治疗2周后抽空腹血复查血脂。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见表3。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正气不足,无力运血,血行不畅,淤滞脑脉。临床以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症属气虚血瘀者,面色皓白,气短乏力,自汗,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两个以上主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诊断。

    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祛瘀通络功效。组方为:生黄芪30 g,全当归10 g,桃仁 10 g ,红花10 g ,赤芍10 g,川芎10 g,地龙10 g,方中重用黄芪补气,配以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地龙活血通络,共奏益气活血之功。气虚明显加党参15 g,白术15 g,言语不利加远志10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心悸喘息加桂枝6 g,炙甘草10 g,肢体麻木加木瓜15 g,伸筋草15 g,下肢瘫软无力,加川断10 g,桑寄生10 g,杜仲10 g,怀牛膝10 g,小便失禁,加桑螵蛸10 g,益智仁10 g,血瘀重者加莪术6 g,水蛭6 g,鬼箭羽10 g,鸡血藤15 g等破血通络之品。现代医学表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改善血流变学,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是治疗气虚血瘀证之中风的常用方[3]。邢春清等[4]观察发现补阳还五汤能显著降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从而改变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郭集军等[5]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能够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降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率。本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调脂及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发现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联合使用补阳还五汤能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并能更有效的降低血脂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9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