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8例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8例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 8例患者中感染相关性6例,原因不明2例。治愈4例,死亡4例。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多可获得诊断,对于治疗应主要针对病因,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病因未明者预后较差。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发病初期隐匿,病情进展快,急性期凶险。死率高达50%以上,是儿科疾病的急重症。梅河口市医院自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8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我科收治8例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男6例,女2例,年龄5个月~1岁3例,1~2岁3例,2~3岁2例。发病季节以5~8月份多见。首发症状大多以发热、咳嗽开始,发热持续1~2周,体温38℃~40℃。病程中伴有皮疹,一般为发热3~5 d出现。查体:扁桃体红肿,病程早期肝、脾轻度肿大,急性期进行性增大,肝脏可达右肋下5~10 cm,脾肿大位于左肋下3~8 cm。浅表淋巴结发病早期大多轻度肿大,数目多少不一,急性期明显增大,2例有胸腔积液,3例有腹腔积液,2例有肾功能损害。
1.2 实验室检查
1.2.1 8例患者静脉血常规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并随病情进展而持续加重。其中WBC 2.5×109~3.4×109 /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62%~85%),并可见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RBC 2.15×1012~3.78×1012 /L,PLT 11×109~65×109 /L,Hb 46~85 g/L。
1.2.2 骨髓细胞学检查 增生均为活跃或明显活跃,均可见成熟组织细胞吞噬幼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细胞碎片等的吞噬型组织细胞,以吞噬红细胞多见,噬血细胞数量为1.5%~10.5%。
1.2.3 生化检查 急性期肝酶增高明显,其中谷丙转氨酶195~721U/L,谷草转氨酶163~652 U/L。高三酰甘油血症1.96~5.78 mmol/L。总胆红素21~89 μmol/L。
1.2.4 其他检查 CRP明显升高58~135 mg/L,ESR增快35~55 mm/h,EBVIgM(+)2例。
1.3 治疗经过 感染相关的6例均给予病因治疗:病毒所致予以更昔洛韦治疗;细菌性所致者予以三代头孢治疗,2例无效者改用头孢吡肟。所有病例均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甲泼尼龙2~4 mg/(kg•d),3~6 d,有效后渐减量,疗程1~2周;5例加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连用5 d;中性粒细胞<1.0×109/L者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血功能障碍者予以输新鲜的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低于20×109/L,予以输注血小板。血红蛋白低于70 g/L,予输注红细胞悬液。
1.4 治疗结果 3例经治疗1个月痊愈出院,1例转上级医院,经对症治疗2个多月后痊愈出院。4例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呈进行性加重1个月内死亡 。
2 讨论
HPS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因不同的疾病,在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其中包括家族性噬血综合征和感染相关性或恶性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肝脾显著肿大和血细胞减少,以及脂类代谢和肝功能异常,骨髓、脾、肝、淋巴结内可见噬血细胞。病情进展快,急性期凶险,据文献报导病死率高达50%以上[1]。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直未明。自1979年国外学者Risdai首次提出:“它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与恶性组织增生症类似的非肿瘤性反应性,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2]以来,人们又陆续发现诸多能引起此病的原因。包括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结核杆菌、杜利曼原虫、肿瘤、免疫缺陷性疾病等[3]。目前认为HP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调节障碍或免疫失衡,免疫调节失衡使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过度分泌淋巴细胞因子、单核细胞因子,炎性细胞因子成瀑布式暴发[4],造成各种病理损害,产生各种临床症状,高度激活的巨噬细胞噬血细胞的能力增强,以及炎症因子抑制造血祖细胞增殖,导致血细胞减少。笔者所报道的与感染相关的6例患者经积极抗感染及原发疾病治疗,其中4例患者治愈,说明HPS的预后与原发疾病密切相关,而由恶性疾病引起或原发病因不明者,而其他3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和DIC,最终死亡。而且早期足量足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对于改善HPS患者的预后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在笔者所报道的8例HPS的治疗过程中亦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 吴榇梁.噬血细胞综合征.中国小儿血液,2000,5(5):219.
[2] 朱梅刚.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8.
[3] 杨菁.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探讨-附15例报告.中国小儿血液,2000,1(7):19.
[4] Karras A,Hempine O.Hemophagocytis syndrome.Rev Med In,2002,23(9):768-778., 百拇医药(潘晓宏)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发病初期隐匿,病情进展快,急性期凶险。死率高达50%以上,是儿科疾病的急重症。梅河口市医院自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8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我科收治8例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男6例,女2例,年龄5个月~1岁3例,1~2岁3例,2~3岁2例。发病季节以5~8月份多见。首发症状大多以发热、咳嗽开始,发热持续1~2周,体温38℃~40℃。病程中伴有皮疹,一般为发热3~5 d出现。查体:扁桃体红肿,病程早期肝、脾轻度肿大,急性期进行性增大,肝脏可达右肋下5~10 cm,脾肿大位于左肋下3~8 cm。浅表淋巴结发病早期大多轻度肿大,数目多少不一,急性期明显增大,2例有胸腔积液,3例有腹腔积液,2例有肾功能损害。
1.2 实验室检查
1.2.1 8例患者静脉血常规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并随病情进展而持续加重。其中WBC 2.5×109~3.4×109 /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62%~85%),并可见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RBC 2.15×1012~3.78×1012 /L,PLT 11×109~65×109 /L,Hb 46~85 g/L。
1.2.2 骨髓细胞学检查 增生均为活跃或明显活跃,均可见成熟组织细胞吞噬幼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细胞碎片等的吞噬型组织细胞,以吞噬红细胞多见,噬血细胞数量为1.5%~10.5%。
1.2.3 生化检查 急性期肝酶增高明显,其中谷丙转氨酶195~721U/L,谷草转氨酶163~652 U/L。高三酰甘油血症1.96~5.78 mmol/L。总胆红素21~89 μmol/L。
1.2.4 其他检查 CRP明显升高58~135 mg/L,ESR增快35~55 mm/h,EBVIgM(+)2例。
1.3 治疗经过 感染相关的6例均给予病因治疗:病毒所致予以更昔洛韦治疗;细菌性所致者予以三代头孢治疗,2例无效者改用头孢吡肟。所有病例均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甲泼尼龙2~4 mg/(kg•d),3~6 d,有效后渐减量,疗程1~2周;5例加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连用5 d;中性粒细胞<1.0×109/L者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血功能障碍者予以输新鲜的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低于20×109/L,予以输注血小板。血红蛋白低于70 g/L,予输注红细胞悬液。
1.4 治疗结果 3例经治疗1个月痊愈出院,1例转上级医院,经对症治疗2个多月后痊愈出院。4例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呈进行性加重1个月内死亡 。
2 讨论
HPS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因不同的疾病,在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其中包括家族性噬血综合征和感染相关性或恶性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肝脾显著肿大和血细胞减少,以及脂类代谢和肝功能异常,骨髓、脾、肝、淋巴结内可见噬血细胞。病情进展快,急性期凶险,据文献报导病死率高达50%以上[1]。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直未明。自1979年国外学者Risdai首次提出:“它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与恶性组织增生症类似的非肿瘤性反应性,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2]以来,人们又陆续发现诸多能引起此病的原因。包括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结核杆菌、杜利曼原虫、肿瘤、免疫缺陷性疾病等[3]。目前认为HP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调节障碍或免疫失衡,免疫调节失衡使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过度分泌淋巴细胞因子、单核细胞因子,炎性细胞因子成瀑布式暴发[4],造成各种病理损害,产生各种临床症状,高度激活的巨噬细胞噬血细胞的能力增强,以及炎症因子抑制造血祖细胞增殖,导致血细胞减少。笔者所报道的与感染相关的6例患者经积极抗感染及原发疾病治疗,其中4例患者治愈,说明HPS的预后与原发疾病密切相关,而由恶性疾病引起或原发病因不明者,而其他3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和DIC,最终死亡。而且早期足量足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对于改善HPS患者的预后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在笔者所报道的8例HPS的治疗过程中亦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 吴榇梁.噬血细胞综合征.中国小儿血液,2000,5(5):219.
[2] 朱梅刚.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8.
[3] 杨菁.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探讨-附15例报告.中国小儿血液,2000,1(7):19.
[4] Karras A,Hempine O.Hemophagocytis syndrome.Rev Med In,2002,23(9):768-778., 百拇医药(潘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