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母乳性黄疸98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 方法:把从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的18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对照组(8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加茵栀黄口服。 结果:治疗组在黄疸消退例数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母乳性黄疸较常规药物和光疗,起效快、疗效佳,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母乳性黄疸茵栀黄
早在1960年由美国Arias报告了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其它临床症状。随着我国爱婴医院的创建,普及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已逐渐得到众多医学同行们的重视和研究,并且已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从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8例,除常规治疗外给予茵栀黄口服,对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6月~2007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86例,排除了早产、溶血症、窒息、感染、出血、遗传性疾病等病理情况,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8例,男62例,女36例,年龄1-28天(平均5.1天);对照组88例,男58例,女30例,年龄1-27天(平均5.3天)。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治疗组(287.36±73.83) μmol/L,对照组(283.77±71.31) μmol/L。两组患儿的喂养及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1]。总胆红素220~300μmol/L治疗组58例,对照组52例;300~350μmol/L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350~450μmol/L治疗组8例,对照组6例。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1)蓝光照射。根据黄疸程度每天均给予8~16h照射;(2)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钠5 mg/(kg•d),连3天口服;(3)血胆红素350μmol/L以上者给予白蛋白1g/kg,静脉输入,2~3天;(4)其它纠酸、保护肝细胞、调整肠道菌群药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剂(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1克,日三次口服,连5天。
1.4 疗效判定标准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及副作用。以治疗5天末结果判定疗效,分别在治疗后第2、3、4、5天抽血查总胆红素。治愈:5天内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正常;好转:治疗5天黄疸已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已下降但未至正常;无效:黄疸无消退,且血清胆红素较原来无下降,甚至增加。
1.5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 1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黄疸消退例数上优于对照组。5天时血清胆红素浓度<50μmol/L的治愈人数。治疗组:98 例,治愈92例(93.9%),好转6例(6.1%),无效0例;对照组: 88例,治愈42例(47.7%),好转46例(52.3%),无效0例。χ2=46.8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组黄疸患儿治愈天数的对比,治疗组治愈时间3天24例(26.1%),4天40例(43.5%),5天28例(30.4%);对照组治愈时间3天6例(14.3%),4天13例(31.0%),5天23例(54.7%)。χ2=9.38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近年来,母婴同室促进了母乳喂养的普及,母乳性黄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中的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黄疸出现的时间和黄疸高峰均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但早发型的胆红素峰值及黄疸持续时间均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黄疸出现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发生,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峰值常在生后7~14天,持续2~3天或2~3月才消退。患儿除黄疸外,一般情况好,停母乳24~72h后,胆红素迅速下降约50%[3]。一般母乳性黄疸愈后良好,很少有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但高胆红素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损害的可能性,故有必要积极控制,以利于优生优育。有研究表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胎粪排出时间、排净时间都与血清胆红素相关[4]。喂养方法的不当可能是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开奶延迟和母乳不足导致肠蠕动减少,胎粪排出延迟,未结合胆红素被肠重吸收血循环[5]。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与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高有关,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后者通过肠肝循环回吸收入血,形成高未结合胆红素。有研究证实,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因素中存在胆汁淤积、胆红素排泄障碍的因素[6]。
因此,对考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除早发型增加喂养次数,迟发型停母乳24~72h,血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时予相应的蓝光等辅助治疗外,应同时加以疏肝利胆的中药治疗。中医把新生儿黄疸称为胎黄,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受湿热熏蒸发黄,出生后脾虚,排除湿热能力弱而致。而茵栀黄颗粒主要成分为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甙、金银花提取物,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利三焦湿热,黄芩清热利胆,均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且黄芩清热解毒,镇静、利尿、利胆和保护肝脏,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银花清热解毒,其中的纤维糖能促进细胞蛋白质代谢,可用来降絮[7]。上述药物共同作用,起到保肝利胆排毒、抗菌消炎的作用,从而加快胆红素的排泄,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茵栀黄颗粒口服,加用茵栀黄组其退黄时间要早于未加用茵栀黄组,与5天时比较,其总治愈率要显著高于未加茵栀黄组。通过本次临床观察,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母乳性黄疸疗程短,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6
2绕斯清,何政贤,徐群芳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1):98
3张国风,秦振庭.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些临床问题.中国小儿血液,2001,6(5):225
4李巧杰.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及相关因素分析.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4):311~312
5王红,刘忠强.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及防治探讨.泸洲医学院学报,2002,25(1):69
6 郭乃玲,杜淑仙,杨莫伟.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总胆汁酸及甘胆酸测定的临床意义.河北医药,2001,23(3):209
7 张春莲,曹树军.茵栀黄白汤防治新生儿黄疸123例分析.中医杂志,2000,41(2):102, 百拇医药(王 霞)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母乳性黄疸茵栀黄
早在1960年由美国Arias报告了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其它临床症状。随着我国爱婴医院的创建,普及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已逐渐得到众多医学同行们的重视和研究,并且已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从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8例,除常规治疗外给予茵栀黄口服,对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6月~2007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86例,排除了早产、溶血症、窒息、感染、出血、遗传性疾病等病理情况,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8例,男62例,女36例,年龄1-28天(平均5.1天);对照组88例,男58例,女30例,年龄1-27天(平均5.3天)。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治疗组(287.36±73.83) μmol/L,对照组(283.77±71.31) μmol/L。两组患儿的喂养及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1]。总胆红素220~300μmol/L治疗组58例,对照组52例;300~350μmol/L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350~450μmol/L治疗组8例,对照组6例。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1)蓝光照射。根据黄疸程度每天均给予8~16h照射;(2)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钠5 mg/(kg•d),连3天口服;(3)血胆红素350μmol/L以上者给予白蛋白1g/kg,静脉输入,2~3天;(4)其它纠酸、保护肝细胞、调整肠道菌群药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剂(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1克,日三次口服,连5天。
1.4 疗效判定标准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及副作用。以治疗5天末结果判定疗效,分别在治疗后第2、3、4、5天抽血查总胆红素。治愈:5天内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正常;好转:治疗5天黄疸已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已下降但未至正常;无效:黄疸无消退,且血清胆红素较原来无下降,甚至增加。
1.5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 1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黄疸消退例数上优于对照组。5天时血清胆红素浓度<50μmol/L的治愈人数。治疗组:98 例,治愈92例(93.9%),好转6例(6.1%),无效0例;对照组: 88例,治愈42例(47.7%),好转46例(52.3%),无效0例。χ2=46.8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组黄疸患儿治愈天数的对比,治疗组治愈时间3天24例(26.1%),4天40例(43.5%),5天28例(30.4%);对照组治愈时间3天6例(14.3%),4天13例(31.0%),5天23例(54.7%)。χ2=9.38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近年来,母婴同室促进了母乳喂养的普及,母乳性黄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中的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黄疸出现的时间和黄疸高峰均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但早发型的胆红素峰值及黄疸持续时间均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黄疸出现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发生,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峰值常在生后7~14天,持续2~3天或2~3月才消退。患儿除黄疸外,一般情况好,停母乳24~72h后,胆红素迅速下降约50%[3]。一般母乳性黄疸愈后良好,很少有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但高胆红素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损害的可能性,故有必要积极控制,以利于优生优育。有研究表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胎粪排出时间、排净时间都与血清胆红素相关[4]。喂养方法的不当可能是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开奶延迟和母乳不足导致肠蠕动减少,胎粪排出延迟,未结合胆红素被肠重吸收血循环[5]。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与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高有关,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后者通过肠肝循环回吸收入血,形成高未结合胆红素。有研究证实,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因素中存在胆汁淤积、胆红素排泄障碍的因素[6]。
因此,对考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除早发型增加喂养次数,迟发型停母乳24~72h,血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时予相应的蓝光等辅助治疗外,应同时加以疏肝利胆的中药治疗。中医把新生儿黄疸称为胎黄,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受湿热熏蒸发黄,出生后脾虚,排除湿热能力弱而致。而茵栀黄颗粒主要成分为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甙、金银花提取物,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利三焦湿热,黄芩清热利胆,均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且黄芩清热解毒,镇静、利尿、利胆和保护肝脏,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银花清热解毒,其中的纤维糖能促进细胞蛋白质代谢,可用来降絮[7]。上述药物共同作用,起到保肝利胆排毒、抗菌消炎的作用,从而加快胆红素的排泄,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茵栀黄颗粒口服,加用茵栀黄组其退黄时间要早于未加用茵栀黄组,与5天时比较,其总治愈率要显著高于未加茵栀黄组。通过本次临床观察,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母乳性黄疸疗程短,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6
2绕斯清,何政贤,徐群芳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1):98
3张国风,秦振庭.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些临床问题.中国小儿血液,2001,6(5):225
4李巧杰.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及相关因素分析.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4):311~312
5王红,刘忠强.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及防治探讨.泸洲医学院学报,2002,25(1):69
6 郭乃玲,杜淑仙,杨莫伟.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总胆汁酸及甘胆酸测定的临床意义.河北医药,2001,23(3):209
7 张春莲,曹树军.茵栀黄白汤防治新生儿黄疸123例分析.中医杂志,2000,41(2):102, 百拇医药(王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