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9年第4期
编号:11725584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4期
     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 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潜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 ml以上出现黑粪。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不太精确。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1 化验检查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重点化验应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潜血试验(有条件可作放射性核素或免疫学潜血测定法),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有条件应测血细胞压积。

    2 特殊检查方法

    2.1 内镜检查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纤维胃镜检查安全可靠,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其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检查为高,阳性率一般达80%~90%以上。对一些X线钡剂检查不易发现的贲门黏膜撕裂症、糜烂性胃炎、浅溃疡,内镜可迅速作出诊断。X线检查所发现的病灶(尤其存在两个病灶时),难以辨别该病灶是否为出血原因。而胃镜直接观察,即能确定,并可根据病灶情况作相应的止血治疗。做纤维胃镜检查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2.1.1 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是在出血后24~48 h内进行。如若延误时间,一些浅表性黏膜损害部分或全部修复,从而使诊断的阳性率大大下降。国内报道一组904例上消化道出血、24 h内做胃镜找到出血灶者占77%,48 h则降至57.6%,72 h降至38.2%。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抓紧检查。

    2.1.2 处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待血压有所平稳后做胃镜较为安全。

    2.1.3 事先一般不必洗胃准备,但若出血过多,估计血块会影响观察时,可用冰水洗胃后进行检查。

    2.2 下消化道出血时首先用硬式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炎、直肠癌以及肛周病变引起的出血经检查能迅速得以明确。大量便血时作紧急纤维结肠镜检查往往不易成功,因为大量血液及血凝块难以清除掉,影响操作及观察。如果出血不多或慢性出血,则可以经肠道准备后做纤维结肠镜检查。

    2.3 选择性动脉造影 当消化道出血经内镜和X线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应做选择性动脉造影。该项检查对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等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尚可通过导管滴注血管收缩剂或注入人工栓子止血。据国外动物实验结果,若造影剂外渗,能显示出血部位,则出血速度至少在0.5~1.0 ml/min(750~1500 ml/d)。故最适宜于活动性出血时做检查,阳性率可达50%~77%。一般选择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造影已足够显示所要的范围。

    2.4 X线钡剂造影 尽管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造影优越,但并不能取而代之。因为一些肠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内镜窥见,而且由于某些内镜医师经验不足,有时会遗漏病变,这些都可通过X线钡剂检查得以补救。但在活动性出血后不宜过早进行钡剂造影,否则会因按压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张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3 d后谨慎操作。

    2.5 放射性核素扫描 经内镜及X线检查阴性的病例,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其方法是采用核素(例如99m锝)标记患者的红细胞后,再从静脉注入患者体内,当有活动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达到0.1 ml/min,核素便可以显示出血部位。注射一次99m锝标记的红细胞,可以监视患者消化道出血达24 h。经验证明,若该项检查阴性,则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亦往往阴性。

    3 治疗

    3.1 迅速补充血容量 大出血后,患者血容量不足,可处于休克状态,此时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在着手准备输血时,立即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液。强调不要一开始单独输血而不输液,因为患者急性失血后血液浓缩,血较粘稠,此时输血并不能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主张先输液,或者紧急时输液、输血同时进行。当收缩压在6.67 kPa(50 mm Hg) 以下时,输液、输血速度要适当加快,甚至需加压输血,以尽快把收缩压升高至10.67~12kPa(80~90 mm Hg)水平,血压能稳住则减慢输液速度。输入库存血较多时,每600 ml血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10 ml。对肝硬化或急性胃黏膜损害的患者,尽可能采用新鲜血。对于有心、肺、肾疾患及老年患者,要防止因输液、输血量过多、过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因此,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要注意颈静脉的充盈情况。

    3.2 止血 

    3.2.1 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3.2.1.1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 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达到止血的效果。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裂孔疝、食管炎等引起的出血,用该法止血效果较好。组胺H2受体拮抗剂有甲氰咪胍(Cimetidine)及雷尼替丁(Ranitidine)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甲氰咪胍口服后小肠吸收快,1~2 h血浓度达高峰,抑酸分泌6 h。一般用口服,禁食者用静脉制剂,每次400 mg,每4~6 h一次。雷尼替丁抑酸作用比甲氰咪胍强6倍。每次口服150 mg,早晚各一次。

    3.2.1.2 灌注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而止血。胃出血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8 mg,加入冷生理盐水100~200 ml,经胃管灌注或口服,每0.5~1 h灌注一次,必要时可重复3~4次。应激性溃疡或出血性胃炎避免使用。下消化道出血时,亦可用该液反覆灌肠3~4次止血。

    3.2.1.3 内镜下止血法 内镜下直接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物,如孟氏液(Monsell)或去甲肾上腺素,一般可收到立即止血的效果,或者采用高频电凝止血、激光止血方法。

    3.2.1.4 局部注射血管收缩药或硬化剂 经内镜用稀浓度即1/10000肾上腺素作出血灶周围黏膜下注射,使局部血管收缩,周围组织肿胀压迫血管,起暂时止血作用。继之局部注射硬化剂如1%十四烃基硫酸钠,使血管闭塞。有人用纯酒精作局部注射止血。该法可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或年老体弱者。

    3.2.1.5 放置缝合夹子 内镜直视下放置缝合夹子,把出血的血管缝夹止血,伤口愈合后金属夹子会自行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该法安全、简便、有效,可用于消化性溃疡或应激性溃疡出血,特别对小动脉出血效果更满意。国外报道用J型水夹止血有效率70%以上。

    3.2.1.6 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药或人工栓子 经选择性血管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垂体加压素,0.1~0.2 u/min连续20 min,仍出血不止时,浓度加大至0.4 u/min。止血后8~24 h减量。

    3.3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3.3.1 气囊填塞 一般用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其中四腔二囊管专有一管腔用于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食管囊和胃囊注气后的压力要求在4.67~5.33kPa(35~40 mm Hg),使之足以克服门脉压。初压可维持12~24 h,以后每4~6 h放气一次,视出血活动程度,每次放气5~30 min,然后再注气,以防止黏膜受压过久发生缺血性坏死。

    3.3.2 垂体加压素 该药使内脏小血管收缩,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中、小量出血有效,大出血时需配合气囊填塞。近年采用周围静脉持续性低流量滴注法,剂量0.2~0.3 u/min,止血后减为0.1~0.2 u/min维持8~12 h后停药。不良反应有腹痛、腹泻、诱发心绞痛、血压增高等,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使用时要慎重。当有腹痛出现时可减慢速度。

    3.3.3 内镜硬化治疗 近年不少报道用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止血率在86%~95%。有主张在急性出血时做,但多数意见主张先用其他止血措施,待止血12 h或1~5 d后进行。硬化剂有1%十四烃基硫酸钠、5%鱼肝油酸钠及5%油酸乙醇胺等多种。每周注射一次,4~6周为一疗程。并发症主要有食管穿孔、狭窄、出血、发热、胸骨后疼痛等。一般适于对手术不能耐受的患者。

    3.3.4 抑制胃酸及其他止血药 虽然控制胃酸不能直接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起止血作用,但严重肝病时常合并应激性溃疡或糜烂性胃炎,故肝硬化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可给予控制胃酸的药物。雷尼替丁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较甲氰咪胍为好,质子泵阻断剂奥美拉唑可作为常规治疗。静脉滴注,每次50 mg,1次/d。

    3.3 手术治疗 

    3.3.1 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仍占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肿瘤引起的出血,如经上述非手术疗法不能控制止血,患者的病情稳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满意。凡对出血部位及其病因已基本弄清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经非手术治疗未能奏效者,可改用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首先控制出血,然后根据病情许可对病变部位作彻底的手术治疗。如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而出血不止者,可考虑剖腹探查,找出病因,予以处理。, 百拇医药(霍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