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9年第13期
编号:11793878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4年来确诊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5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19例黏膜呈多发性浅溃疡,21例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10例附有血性分泌物,假性息肉形成。病理观察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隐窝脓肿、浅表溃疡及杯状细胞减少,固有膜内淋巴、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给予针对性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和药物治疗原则,其治愈成功率较高。【关键词】结肠镜检查;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遗传性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端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端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现将我科2004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本组患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25~78岁,平均(36.4±4.2)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余年,平均10年;病情轻度14例,中度32例,重度4例;病变部位:直肠11例,直肠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4例,横结肠3例,升结肠9例,全结肠15例,回盲部2例;临床表现:黏液脓血便19例,腹痛10例,腹泻12例,发热4例,里急后重3例,贫血伴消瘦2例。

    2 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所有病例符合以下诊断条件[1]:①具有慢性腹泻黏液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②病史在3个月以上;③钡灌肠见结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结肠呈管状外观,部分病例有多发性假性息肉表现;④纤维结肠镜检查见受累结肠黏膜呈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大便培养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特异性感染性结肠炎及肉芽肿性结肠炎。
, 百拇医药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连续3次正常;结肠镜或钡灌肠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后观察6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肠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常规正常或见红细胞白细胞在5个以下;有效:临床症状,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大便常规正常或见红细胞白细胞在5个以上,10个以下;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

    4 结果

    4.1 所有患者经以上治疗1~3个疗程,治愈27例,显效15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100.0%。

    4.2 病理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隐窝脓肿、浅表溃疡及杯状细胞减少,固有膜内淋巴、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

    4.3 肠镜检查结果 19例呈黏膜呈多发性浅溃疡,21例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10例附有血性分泌物,假性息肉形成。
, http://www.100md.com
    5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性慢性炎症疾病,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因多年不愈而表现为间断性大便带血或黏液,左下腹压痛,触诊时可摸到增厚变硬的乙状结肠肠管,伴压痛。本病变呈连续性分布,病变范围以直肠乙状结肠炎和全结肠炎为主,并可呈对称性、环状与非间断性地向近端结肠蔓延[2]。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前仍强调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其药物治疗以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SASP/5-ASA)、皮质类固醇(CS)为首选,故临床中对作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前,必须排出各种有明确病因的慢性结肠炎症,对疑诊患者,应仔细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行电子肠镜检查及活检,X线检查若与内镜检查配合应用,则能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正确诊断率。综上所述,笔者在临床上的治疗体会是:①活动期应以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为主;②缓解期应以控制发作,预防复发为主,并注意休息与治疗并重,合理安排饮食与营养,食用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食物;③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出现的腹痛,及时运用解痉止痛药物;④如出现贫血症状,应运用纠正贫血的药物。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0-411., 百拇医药(张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