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律失常 52 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并不少见,随着心血管系统监护的加强,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与年长儿不同,新生儿心律失常有其自身特点,现将威海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近几年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 2003 年 1 月至 2007 年 12 月共收治心律失常患儿 52 例,均经心脏听诊、心电监护或产前检查提示诊断心律失常,其中男 34 例,女 18 例;早产儿 8 例,足月儿 44 例;胎龄 最小30周,最大41 周,出生体质量> 2500 g 40 例, 1500~2500 g 12 例;心律失常由心脏听诊发现 15 例,心电监护发现 27 例,产前检查时发现 10 例。
1.2 治疗方法 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后积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原发时给予营养心肌心肌药物三磷酸腺苷、辅酶 A 、维生素 C 、丹参、生脉注射液、 1 , 6 二磷酸果糖等。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心律平复律;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给予阿托品;心房扑动给予地高辛,余各类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均未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52例心律失常患儿中窒息缺氧16例;感染14例,包括TORCH宫内感染、生后并发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先天性心脏病9例;电解质紊乱6例;其他包括患儿应用药物如氨茶碱;母亲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及麻醉剂等7例。
2.2 心律失常类型及临床表现 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14例,其中房性期前收缩7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结性期前收缩2例;传导异常11例,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窦性心动过缓12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心律不齐6例;心房扑动1例。临床症状大多无特异性,阵发性青紫16例,气促11例,面色苍白15例,哭声低弱8例,烦躁不安10例,拒乳、呕吐8例。
2.3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谱CKMB增高24例;电解质异常血钾增高2例,低钙血症1例,低钠血症1例,低血糖1例;肌钙蛋白增高10例。胸部X线检查32例,10例;心脏外形轻度增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5例,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5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卵圆孔未闭1例,法洛氏四联症1例。
, 百拇医药
2.4 预后及转归 52例原发病治愈后均出院。随访3~6个月,32例生后1~2个月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12例生后2~3月个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其中1例法洛氏四联症生后4个月死亡,3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病毒性心肌炎随访6个月心电图基本正常,3例患儿出院后失访。
3 讨论
新生儿出生时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是引起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1]。与年长儿不同新生儿心律失常有三大特点:①传导系统紊乱发生率高;②功能性暂时性高;③常可自行消失,预后取决于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发病[2]。本组资料显示,窒息缺氧、感染、器质性心脏病是引起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三大原因。产前胎心监护、产后心电监护和认真细致的新生儿体检是及时发现新生儿心律失常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围生期保健、防止窒息缺氧和感染的发生是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关键。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与病因、失常类型及程度有关,既可毫无症状,或被原发病掩盖,亦可表现为哭声弱、烦躁、拒奶、呕吐、面色苍白、多汗、气促、阵发性青紫等非特异性表现。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心律失常类型有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发布、房性及结区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新生儿心律失常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大多是功能性和暂时性,无需特殊治疗,随着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成熟,心律失常可以自愈,常于生后1周~3个月内自然消失。但应重视及时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也有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必须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甚至、食管心房调搏、电复律、心脏起搏器等,如确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辨明心律失常严重程度,性质越严重处理越要积极及时,还需全面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毒副作用,权衡利弊,选择利用[23]。所以对新生儿心律失常重在监护和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和重视随访。
参 考 文 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91600.
[2]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2208.
[3] 刘万红,王健怡,李敏,等.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急诊处理.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911., http://www.100md.com(孙继飞 姜喜英 鞠晓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 2003 年 1 月至 2007 年 12 月共收治心律失常患儿 52 例,均经心脏听诊、心电监护或产前检查提示诊断心律失常,其中男 34 例,女 18 例;早产儿 8 例,足月儿 44 例;胎龄 最小30周,最大41 周,出生体质量> 2500 g 40 例, 1500~2500 g 12 例;心律失常由心脏听诊发现 15 例,心电监护发现 27 例,产前检查时发现 10 例。
1.2 治疗方法 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后积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原发时给予营养心肌心肌药物三磷酸腺苷、辅酶 A 、维生素 C 、丹参、生脉注射液、 1 , 6 二磷酸果糖等。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心律平复律;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给予阿托品;心房扑动给予地高辛,余各类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均未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52例心律失常患儿中窒息缺氧16例;感染14例,包括TORCH宫内感染、生后并发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先天性心脏病9例;电解质紊乱6例;其他包括患儿应用药物如氨茶碱;母亲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及麻醉剂等7例。
2.2 心律失常类型及临床表现 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14例,其中房性期前收缩7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结性期前收缩2例;传导异常11例,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窦性心动过缓12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心律不齐6例;心房扑动1例。临床症状大多无特异性,阵发性青紫16例,气促11例,面色苍白15例,哭声低弱8例,烦躁不安10例,拒乳、呕吐8例。
2.3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谱CKMB增高24例;电解质异常血钾增高2例,低钙血症1例,低钠血症1例,低血糖1例;肌钙蛋白增高10例。胸部X线检查32例,10例;心脏外形轻度增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5例,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5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卵圆孔未闭1例,法洛氏四联症1例。
, 百拇医药
2.4 预后及转归 52例原发病治愈后均出院。随访3~6个月,32例生后1~2个月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12例生后2~3月个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其中1例法洛氏四联症生后4个月死亡,3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病毒性心肌炎随访6个月心电图基本正常,3例患儿出院后失访。
3 讨论
新生儿出生时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是引起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1]。与年长儿不同新生儿心律失常有三大特点:①传导系统紊乱发生率高;②功能性暂时性高;③常可自行消失,预后取决于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发病[2]。本组资料显示,窒息缺氧、感染、器质性心脏病是引起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三大原因。产前胎心监护、产后心电监护和认真细致的新生儿体检是及时发现新生儿心律失常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围生期保健、防止窒息缺氧和感染的发生是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关键。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与病因、失常类型及程度有关,既可毫无症状,或被原发病掩盖,亦可表现为哭声弱、烦躁、拒奶、呕吐、面色苍白、多汗、气促、阵发性青紫等非特异性表现。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心律失常类型有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发布、房性及结区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新生儿心律失常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大多是功能性和暂时性,无需特殊治疗,随着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成熟,心律失常可以自愈,常于生后1周~3个月内自然消失。但应重视及时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也有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必须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甚至、食管心房调搏、电复律、心脏起搏器等,如确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辨明心律失常严重程度,性质越严重处理越要积极及时,还需全面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毒副作用,权衡利弊,选择利用[23]。所以对新生儿心律失常重在监护和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和重视随访。
参 考 文 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91600.
[2]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2208.
[3] 刘万红,王健怡,李敏,等.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急诊处理.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911., http://www.100md.com(孙继飞 姜喜英 鞠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