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1)
第1页 |
参见附件(2244KB,3页)。
[摘要]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度收集到的125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果4年间共收到181份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125例占69.06%,病例报告中涉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作为20世纪具有奇效的药品,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能力。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系指化学结构式中具有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此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随着新品的不断上市,其抗菌谱扩大,耐酶作用不断增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接踵而来的不合理应用及药物不良反应(ADR)也见增多趋势[2]。为探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到的181份ADRs报告中统计出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的ADR报告125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集到的ADRs报告
181份,其中统计出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ADR125例,采用国家卫生部ADRs监察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3],按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4种统计,ADR程度分Ⅰ~Ⅳ级:Ⅰ级:致命或有生命威胁的.需立即撤药并作紧急处理者,或不良反应持续1月以上者;Ⅱ级:患者反应症状明显,有各器官生理改变或检验异常,被迫撤药并作特殊处理,对患者康复已产生直接影响,或不良反应持续7月以上者;Ⅲ级:患者难以忍受。被迫停药或减量,经一般对症处理后好转。对患者康复无直接影响;Ⅳ级:患者可忍受,不需停药或减量,经一般对症处理即较快恢复,对患者康复无直接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4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