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期
编号:11867532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RA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2%~0.36%,因此有一个十分庞大的患者群[1]。近些年随着关于RA认识和研究的加深,一些对RA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1.1 遗传因素 >80%的类风湿患者携带有被称为共同表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04)。这些等位基因在HLA-DR分子β链表达高度同源的氨基酸序列[2],是HLA-DRB1抗原结核槽的主要构成序列。与RA有关抗原通过分子模拟或模糊识别机制与该抗原结合槽结合, 并被T 细胞受体识别, 激活T 细胞及其下游的自身免疫反应。

    1.2 滑膜中的免疫活性细胞

    1.2.1 T细胞 T细胞是RA滑膜组织中的主要炎性细胞,其中以CD4占多数,是CD8细胞的4~14倍。RA滑膜组织中常有大量T细胞浸润,或弥漫性分布、或在血管附近灶状分布。T 淋巴细胞活化后产生7-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L-2)、II-6等,这些细胞因子刺激巨噬细胞(旁分泌)和T细胞(自分泌),分泌产生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致炎因子;另一方面,抗炎因子如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slL-1R)、IL-10、IL-11等也被活化产生,只是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偏向了致炎过程,导致了关节炎症的发生[4~6]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