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1868528
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肝硬变的临床疗效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5日 吕世长 桑爱军
第1页

    参见附件(1406KB,2页)。

     3.2 CIK细胞治疗前后DC亚群的变化 分析了DC亚群在CIK细胞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后mDC 和pDC 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高(0.54 ±0.18 vs0.70 ±0.29; 0.26 ±0.13 vs 0.41 ±0.25),与治疗前相比,a P< 0.05。

    3.3 应答反应 66例患者经CIK细胞治疗后3 个月有26例患者HBV DNA 阴转,有效率为39.4 %,8例患者HBV DNA 拷贝数下降大于2 个log,显效率为12.1 %,总有效率达51.5%。42例HBeAg 阳性患者中,有31例阴转,阴转率为73.8 %,但其中仅有4例出现HBeAb 转换。

    3.4 CIK细胞治疗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CIK细胞治疗后3个月,患者肝脏功能指标(ALB、TBIL 、ALT、AST) 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但ALP 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表1)。

    3.5 不良反应 免疫活性细胞回输后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类流感样症状, 如发热( 体温37.5℃~39.5℃),轻度头痛、乏力、关节酸痛等,可自行缓解,所有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治疗。肾脏功能、血常规以及心电图检测均未见不良反应。

    4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肝硬化、肝癌的重要病原之一,目前虽然抗病毒治疗药物研究不断进展,但疗效仍不令人满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 年病死率为70%~ 86%。经抗病毒治疗后HBeAg 血清转换,HBV DNA 持续转阴和ALT 持续正常者的生存率较高[3]。干扰素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拉米夫定治疗虽然HBV DNA 阴转率较高,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病毒耐药变异的比例增高,从而限制了其长期应用。部分病例在发生病毒变异后还可能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4]。LAK细胞和TIL细胞等过继性免疫治疗由于很难同时获得既具有高活性又具有充足数量的效应细胞,因此应用受到了限制[1]。CIK细胞是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的一群异质性杀伤细胞,可分泌IL-2、IL-6、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多种细胞因子和抗体协同作用,通过促进T淋巴细胞高表达IL-2受体,产生大量IL-2使T淋巴细胞活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CIK细胞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为CD+3 、CD+56细胞,其在正常人外周血中极少,仅1%~5%。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培养后, CD+3 、CD+56细胞迅速增多,可较培养前升高1000 倍以上。CD+3 CD+8细胞也可从培养前的20 %上升到60%~80%[5]。本研究结果显示CIK细胞不论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还是在回输体内后, CD+3 CD+8细胞、CD+3 、CD+56细胞均明显增高。

    另外,还观察到DC 在CIK细胞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的增加。DC是体内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成熟的DC可高表达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从而刺激初始型T 细胞诱导初级免疫反应,同时通过分泌IL-12活化NK细胞,促进Thl型细胞因子IL-2、IFN-r 的分泌,因此DC 被认为是一种很强的天然佐剂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CIK细胞治疗后诱导DC的增高也可能是其抗病毒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用CIK细胞治疗HBV DNA 阳性的肝硬化患者后,总有效率可达51.5%,有39.4 %的患者阴转,而且HBeAg 的阴转率也较高,达73.8 %,但其中仅有4例出现HBeAb 转换。因此表明CIK细胞治疗具有一定的抗HBV作用,而且在治疗后,患者肝脏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可能是在CIK细胞治疗后,患者体内病毒含量的减少可促进肝脏炎症减轻,功能恢复。另外,所有肝硬化患者均能耐受CIK细胞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另加中药调护,疗效更好。

    本研究初步观察了CIK细胞治疗肝硬化患者的疗效,该项治疗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要求高、成本也较高,但具有效应细胞增殖活性高、低毒副作用、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应等优点。

    所以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是治疗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的有效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Dudley ME, Wunderlich R, Robbins PF, et al. Cancer regressionand autoimmunity in patients after clonal repopulation with antitumorlymphocytes. Science,2002, 298 : 850-854.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249-250.

    [3] Liaw YF, Sung JJ, Chow WC, et al.Lamivudin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advanced liver disease. N Engl J Med,2004,351:1521-1531.

    [4] Liaw YF, Chien RN, Yeh CT, et al. Acute exacerbation andhepatitis B virus clearance after emergence of YMDD motif mutationduring lamivudine therapy. Hepatology, 1999, 30 :567-572.

    [5] Schmidt-Wolf GD, Negrin RS, Schmidt-Wolf IG. Activated T cellsand cytokine-induce CD+3 CD+56 killer cells. Ann Hematol,1997,74:51-56.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0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