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38984
中药治疗化疗药物渗漏性皮肤溃疡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7期
     【关键词】 化疗;皮肤溃疡;生肌玉红膏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化疗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化疗是临床治疗各种癌症、白血病、免疫性疾病的手段之一,多数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均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引起静脉炎,有的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等可引起神经毒性损害。化疗药物静脉注射外渗后,轻者可引起周围组织轻度红斑、局部疼痛肿胀、灼热,重者可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皮肤溃疡及深部结构如肌腱和关节损伤。药物外渗后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对防止局部组织坏死及溃疡形成、防止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化疗的渗漏率为0.1%~0.6%,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1]。

    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化疗药物本身的刺激性及患者血管质量较差。肿瘤患者常在化疗后发生静脉炎,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刺激使血管内皮损伤痉挛所致[2]。其主要原因是化疗药物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性渗出,血管运动障碍(挛缩或扩张)等[3]。轻者表现为局部红肿胀痛,血管变硬或成条索状。严重者可形成水泡,溃疡,组织坏死。

    1 化疗药物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和分类

    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将化疗药物分为非起泡型和起泡型。常用的非起泡型化疗药物包括:顺铂、足叶乙甙、鬼臼噻吩甙、环磷酰胺、博莱霉素、氨甲喋呤等,这些药物常可引起注射局部疼痛,伴或不伴有炎症,很少产生急性炎症或组织坏死;起泡型药物包括:柔红霉素、阿霉素、长春新碱、紫彬醇、诺维本、氮芥等,这些药物外渗可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60 字符